舍利。但是,憲宗不僅沒有行好運,一年後即被宦官所弒;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73年)春,皇帝又下敕派使臣到法門寺迎佛骨,群臣紛紛上諫,並有人提到憲宗迎佛骨後不久即遇弒的不祥。唐懿宗講:“朕生得見之,死亦無恨。”還真讓他說對了,四個多月後,這位烏鴉嘴的皇帝也病死,時年才四十一歲;轉年,唐僖宗乾符元年陰曆正月十五,唐廷以皇帝名義封閉法門寺地宮。從元魏二年(公元494年)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這近四百年中,佛骨舍利共被“瞻拜”過十次,奇怪的是,不僅各個王朝未能改變它們更相交替的命運,一心拜佛的皇帝們不是遭遇多事之秋,就是死亡得更加迅速。特別倒黴的要屬唐僖宗,他繼位時才十二歲,也就看了佛骨一眼,竟也成為唐王朝最昏淫的君主。而且,導致唐朝最終滅亡的“黃巢之亂”也暴發在他的統治時期,雖然僖宗死後又有昭宗、哀帝,但真正亡唐的正是唐僖宗。
法門寺佛骨被封閉後,地面寶塔在明朝時損毀。萬曆皇帝信佛,又下詔建立起一座高達三十七米的精麗磚塔。清朝順治年間,因地震,磚塔開始傾斜。一直到1939年,才有人捐資修茸此塔。1981年,磚塔再次崩塌。1987年4月,當地政府因折掉危斜的剩餘塔身,意外發現了塔下的地宮。
經歷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密封,唐僖宗時期封存的寶物終於再現天日。在兩千多件文物中,有四枚佛骨舍利、御用金銀茶具、秘色瓷、金花錫杖、以及盛裝舍利的“寶函”――皆是罕見的稀世珍物。這一考古發現,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
令人遐思連翩的是,法門寺佛骨出土兩年多,國內也有大變故發生,至今讓人記憶猶新。1994年11月和2003年3月,舍利被泰國兩次迎奉,不到兩年,即有東南亞海嘯之災,二十餘萬人葬身魚腹……冥冥之中,佛指舍利出現後所帶來的種種結局,真讓人沉思不已。
少年帝王手中的老大帝國――唐僖宗的荒嬉與時政的糜爛
公元873年秋,唐懿宗病入膏荒。掌握禁衛軍的兩個頭目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為了獲取“擁立”之功,潛迎時年僅十二歲的唐懿宗第五子普王李儼(後改為李儇)為皇太子,同時,殺掉其餘五個王子,只留下李儼的六弟吉王李保和七弟壽王李傑,估計是看這兩人當時年紀小,其母微賤出身又早死,沒有什麼危脅。可見,隨著年代推移,宦官們的心機越來越深,在貪求擁立之功的同時,他們還“深謀遠慮”,不再扶立年長的王子為帝,以免這些人立定之後又再殺掉自己。少帝年幼,易於控制,又可自小就向他灌輸“公公是翼護元忠”的理念,這樣一來,就使宦官被殺的風險降至最低。很快,唐懿宗就“崩”了,皇太子李儼繼統,是為唐僖宗。僖宗少年為帝,第一件事是追尊其母王氏為皇太后,第二件事就是封二位擁立自己的宦官為公爵。
唐懿宗不聽臣下勸諫,非要迎佛骨,不僅自己很快病死,五個兒子也被宦官一起幹掉,由此,真見不出這舍利有何祝福保佑的作用。
唐僖宗少年天子,自幼無賢德師傅教養,知書學算外加性啟蒙全賴一個名叫田令孜的宦官。田令孜是蜀人,原姓陳,鹹通年間認一個姓田的宦官為義父,故改姓田。此人“頗知書,有謀略”,是個“知識分子”太監。小人如果有才,那就是壞上加壞。當然,如果身為普王的李儼當不上皇帝,田令孜只不過是宮中一個小馬坊使。李儼當了皇帝,馬上委任這位心腹太監為中尉,掌握禁軍大權。“中尉”一詞不同於現在的官衘,在唐朝即“禁衛軍司令”,是內廷大太監所獨有的官號。
唐僖宗對田令孜一萬個放心,“政事一委(田)令孜”,並呼其為“阿父”。這位沒老二的“皇乾爹”自然是氣焰熏天,招權納賄,自己與幾個心腹任意授官,空白委任狀有的是,誰獻寶多誰的官兒就大,根本不和唐僖宗打招呼。每次與僖宗相見,田大公公皆自備兩大盤果品鮮貨“與上(僖宗)相對飲啗,從容良久而退”,爺倆兒默契,話也不多,只是鬼鬼老友一樣你看我我看你相對大嚼,沒有任何君臣上下尊卑之分。
當然,除官賞爵賜田令孜一個人說了算,讓小皇帝在“生活”上高興也是大公公主要工作之一。少年皇帝大手大腳,賞賜宮廷樂師、雜技師、伶人,每次都是萬兩金銀以上,皇宮內府很快就見底。田令孜就勸僖宗以徵稅為名巧取豪奪商人及市民手中的寶貨,“有陳訴者,付京兆仗殺之”。皇帝、官府,比強盜還厲害,不僅是明搶,對方稍有不願意還要人命。“宰相以下,鉗口莫敢言。”
唐僖宗繼位之時,宦官專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