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後期年代學研究做出獨特貢獻的同時,也對世界AMS測年學科的應用和發展開闢了更加寬廣的道路。

甲骨卜辭透露的隱密

由於甲骨、銅器多為考古發掘而得,其中甲骨文、銅器銘文記載的天象、歷日是當時的記錄,這些記錄不像文獻記載,成書較晚,真偽摻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已發現的銅器銘文中,除月相外,未發現其他天象的記錄。因而,甲骨文中的天象記錄就更加珍貴,其中的日月食記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可望得出天文定年結果的重要依據。

在已發現15萬片甲骨文中,被學術界認為可以用來推算的日月食記錄有:

1.賓組卜辭中的五次月食記錄。

2.賓組卜辭中一條被釋讀為“三焰食日”,並認為是日全食見日珥的記錄。

3.歷組卜辭中五條帶有干支,並且可能是日月食的記錄,其中一條記“日月有食”,三條記“日又哉”,一條記“月又哉”。

在以上三種天象記錄中,有關賓組卜辭五次月食記錄的可信性,學術界沒有爭議,並且經學者們研究,這組卜辭屬商王武丁到祖庚時期。在3000多年前,於這一不太長的時間範圍內,竟有五次月食記錄,這不能不說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歷組卜辭中,關於卜辭的時代和所記是否為日月食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存有較大的爭議,儘管斷代工程開始後,學者們又進行了重新研究,但由於仍存異議,工程專家組決定,歷組卜辭的記錄暫不作為依據用於討論商後期年代。用於工程討論的只有第1、第2兩種天象記錄。

對於“三焰食日”這條天象記錄,最早注意和研究者之一是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作為安陽殷墟最早的發掘者之一,董作賓很早就注意到甲骨文所反映的殷歷,他在研究“大版四龜”之時,就從第四版卜旬之辭中發現了殷歷有大月和小月之分。1934—1943年間,董作賓積時十載,潛心鑽研,終於寫出了鴻篇鉅著《殷歷譜》,從而開創了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年代之先河。就在這部著作中,董作賓曾舉出殷墟小屯YH127坑出土的一版卜甲作為商代日食的例證。這片卜甲的拓本後來發表於《殷墟文字乙編》。其卜辭為:

甲寅卜觳貞,翼乙卯易日。一。

貞,翼乙卯(乙卯)不其易日。一。

王佔曰:“止勿薦,雨。”乙卯允明■,乞■,食日大星。

這裡,董作賓把卜甲上面卜辭的驗辭後半段“乞■,食日大星”解釋為“三焰食日,大星”。之後許多學者沿襲其說,並認為是一次日全食時出現巨大日珥的記錄。著名天文學家劉朝陽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一文中,也認為這段卜辭為“三舀食日,大星”。

董、劉等人對卜辭的這個解釋,在很長時間沒有人表示懷疑,直到很多年之後才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由於董作賓在甲骨學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該版卜辭拓本不很清楚,即所謂“三焰食日”的卜辭位於腹甲上部反面,文字夾刻於鑽鑿之間,且該處甲質疏鬆,在拓本上顯示為一片麻點,使字的筆畫難以辨認等等原因,董作賓之說一直被大多數學者引用和予以推算。直到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後,隨著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此說才被“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之一李學勤正式否定。

第六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6)

根據臺灣甲骨學家嚴一萍對所謂“三焰食日”卜甲所做的摹本,李學勤在反覆考證後認為:董作賓所說“三焰”的“三”,其實是一個“乞”字,而下一個字“焰”應是“■”字。“食日”不是日食發生的天象,而是一天中的時段名。至於“大星”的“星”字,應釋讀為“晴”,不是平時看到的某顆星象。

按李學勤的考證釋讀,這版卜甲的卜辭內容大致是:

在甲寅這一天,由殼貞問次日乙卯是否天晴,這是為了祭祀的事。武丁根據占卜的結果,判斷說:不要陳放祭品,天要下雨的。到了乙卯,天亮時果然陰天,停止陳放祭品,上午吃飯的時候天氣大晴。

甲寅日又貞問武丁鼻子有病是否神靈降禍。正面貞辭附記“王佔曰”,卻沒有內容,大概是武丁身體不適,活動中斷。反面貞辭改由王臣判斷,認為應該停止“金■”一事,這無疑是為了照顧武丁的健康狀況。

有了這版卜辭的正確釋讀,李學勤認為:這條頗為著名的幾乎被國際甲骨學界和天文史界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甲骨文“日食”材料——“三焰食日”,與日食沒有任何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