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鄒衡。

兩座都城的世紀大碰撞

由於安陽殷墟已被學術界證明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也就無可爭辯地確認了什麼是晚商文化。同樣地,由於鄭州二里崗遺址的發現,學術界認為這座都城的文化早於殷墟文化,而大多數學者認為屬於商代中期(商湯之後第10位王)中丁隞都的可能性最大。以此類推,早於鄭州二里崗文化的二里頭遺址就應是赫赫有名的商王朝的開國之君——湯,打敗夏朝最後一個叫桀的王之後,所建立的一座叫“亳”的都城。如果確認二里頭遺址就是商湯的亳都,那麼就找到了商文化的起點。以這個起點為座標,早於亳都的就自然是夏文化。但令學者們頭痛也放心不下的問題是,鄭州商城真的是隞都,二里頭遺址真的是亳都嗎?鄒衡對鄭州商文化作了深入研究並給予重新分期後,第一個對上述隞都和亳都之說給予了否定。

按照鄒衡的分析推斷,鄭州商文化延續時期很長,而鄭州商城所包含的年代也具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相反的是,商代中期那位叫中丁的王所居隞都不過20來年,無法與都城延續時間相合。而據當時的14C測定,鄭州商城的年代最早已達到公元前17世紀,照歷史學界的一般估算,此城已接近甚至達到夏朝的記載時期。又據古文獻記載,鄭州所處的位置與隞都所在的地望不合。因此,鄒衡認為鄭州商城決不可能是中丁所居的“隞”都。

既然隞都予以否定,那麼號稱二里頭遺址為“亳”都的觀點也跟著發生了動搖。鄒衡認為,如果二里頭遺址是湯都西亳,則與古文獻記載完全矛盾。據《呂氏春秋·慎大覽》所載,商湯伐桀,“令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也就是說,商湯的軍隊從所佔據的中國東部向西攻打夏朝的最後一個王——桀的武裝力量。又據《書·序》雲:“湯既黜夏命,復歸於亳。”這句話的意思是商湯的軍隊滅了夏之後,又回到了亳都。這些記載說明,亳和桀住的夏都不在一起,且亳都的方位在桀住的夏都之東。這個“東”在哪裡,從文獻記載看,應該在豫西之東,不會是在二里頭所處的豫西位置。故此,二里頭遺址“西亳說”同樣得到了否定。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4)

兩座都城的性質相繼否定,到底商湯所居的“亳”在何處?鄒衡根據多方考證,特別是對鄭州商城出土的“亳”字陶文的辨認和考釋,大膽地提出鄭州商城就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湯所居的“亳”。

既然鄭州商城是“亳”,那就意味著這裡應是商文化的起點,而二里頭文化又早於鄭州商城文化,且兩種文化又不相同,因此鄒衡認為二里頭文化屬於夏文化。因為二里頭文化是屬於一脈相承的同一型別的文化,不存在突然斷裂和突然侵入、興起的外來因素,所以就用不著操刀在這個文化整體上切來切去,大呼小叫地一番亂掄了。也就是說,原來由學術界認可的一、二、三、四期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而這個整體全部屬於夏文化。

鄒衡的“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與“二里頭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說”的提出,如同一塊巨石砸進平靜的水面,立刻在學術界掀起了巨浪,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有關夏文化的探索也相繼進入了一個高潮迭起、色彩紛呈的新時代。

正當鄒衡引爆的關於夏商文化的爭論越演越烈,各種觀點、各種理由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繁,甚至越來越亂騰之時,許多有識之士感到這一問題的討論已形同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處於難分難解的膠著狀態。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癥結就是各種說法都有證據和理由,又有明顯不足的一面。於是,學術界希冀有一天透過地下最新的發現,使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案雲消霧散,水落石出。可能這個心願感動了上蒼或者土地廟中的神靈,來了個天、地、人聯合大行動,使這個機會很快到來了。

1983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故城工作隊段鵬琦等人,在配合河南首陽山火力發電廠基建選址過程中,在偃師縣城(今偃師市區)西部,距二里頭遺址6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段夯土城牆,隨即進行了大規模鑽探和區域性解剖發掘。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初步確認了西、北、東三面城牆的位置、走向、長度、夯築結構及儲存狀況,並由此判定城的形狀為長方形,其中南北最長達1700米、東西寬約1215米,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城牆寬度一般為17—21米,最寬處竟達28米,但未發現南城牆,據段鵬琦等考古專家推測,此段城牆已被洛河水沖毀。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北城牆中部發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