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組討論中,陳毅明確提出:“我的意見自己準備搞城市”,而且具體地提到京滬杭解放後,他願去上海。
恰巧這時毛澤東向他徵詢有關人事安排方面的意見:上海一旦回到人民懷抱,由你擔任上海市市長如何?陳毅未假思索地說:“好,我來幹!”
他還建議,希望中央像三年多前全黨重視搶佔東北那樣重視做好接管上海的工作。
毛澤東高興地採納了他的意見,說:“好,要把上海完完整整地接收下來,盡最大努力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這次全會的第二天,中央宣佈了一個重大決定。
這天,鄧小平受中央的委託,鄭重地宣佈了華東的人事安排:中共中央華東局:以鄧小平、劉伯承、饒漱石、陳毅、康生、張鼎丞、曾山、張雲逸、譚震林、粟裕、張際春、宋任窮、陳賡、劉曉、劉長勝、曾鏡冰、舒同等17人為委員。
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
中共上海市委:以饒漱石、陳毅、劉曉、劉長勝、曾山、劉少文、陳賡、潘漢年、宋時輪、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為委員,饒漱石為書記。
上海市政府:市長陳毅、副市長曾山、潘漢年及一位非黨人士。
華東軍區:司令員劉伯承、陳毅、粟裕,政委鄧小平、饒漱石、譚震林。
由於國民黨政府頑固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釋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第二、第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在江北人民和江南遊擊隊的支援策應下,於4月20日晚和21日發起聲勢浩大的渡江戰役,在西至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百萬雄師東、中、西三個集團分三路強渡長江天險,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潰於一旦。
4月23日,一舉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第二、第三野戰軍密切配合,先後解放杭州、上海。
其他兩路野戰軍則向中南、西北各省舉行大進軍,二野向西南數省大進軍,三野向東南諸省大進軍,分別以戰鬥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決了殘餘之敵,解放了廣大國土,最終將蔣介石集團趕出了中國大陸,迎來了新中國的光榮誕生。
陳毅成為新中國首任上海市市長。
十、上海情結(上)(1)
陳毅一生中,幾度涉足上海,他自己曾有過一段精闢概括:我1919年到上海是窮學生,1929年到上海是國事犯,要是1939年、1949年到上海的話,就要受到敲鑼打鼓的歡迎了。
1919年,陳毅第一次到上海。
這年春天,陳毅和他的大哥陳孟熙在四川成都留法預備學校畢業,以優異成績雙雙獲得僅有30個名額的官費名額。
6月1日,他們離開成都,踏上了赴法的征途。
6月下旬一到上海,他們就投身到五四運動的潮流中了。
到上海的第二天,正是北京政府的代表在巴黎被迫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的日子,上海各界舉行示威大遊行。
陳毅也約上學友們參加到群眾活動的熱潮中。
在候船期間,陳毅聽社會名流演講、讀書、觀光,這裡的高樓大廈、外國租界區、外國洋行,塞滿黃浦江的外國軍艦、外國輪船、法國公園和黃浦灘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準入內”的牌子、低矮骯髒的棚戶區、氣味難聞的臭水溝、隨處可見的貧富反差,享樂、犯罪等等,都強烈地刺激著他的感官,引起他的深思和震撼。
正如他自己所體驗的:“1919年6月,我們離開成都到了上海,這是中國資本主義的中心。
在這裡,經歷了思想上第一次動盪。”
1921年11月,陳毅第二次到上海。
陳毅等留法勤工儉學生因從事愛國學生運動,遭到中法當局的迫害,被法國軍警強制押送出境,乘波爾特加號郵船返國。
他們104名學生,在船上組織了學生幹事會,一方面把同學們團結組織起來,一方面利用輪船靠岸的機會向沿途華僑團體或各界人士控訴中法當局迫害他們的行徑。
船經香港時,蔡和森、李立三等學生幹事會成員,為了同剛成立不久的共產黨取得聯絡和出於安全的考慮,先期下船了,陳毅繼續挑起了領導重擔,團結剩下的77名同學走完最後一段航程。
在上海,在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