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廣告能稱得上對正片的延長、補足,能夠提供資訊量,就會受到歡迎。
畢竟消費是一種建立關係的主動模式,是人們建立關係的過程,也是主動建構認同的過程,年輕人、偶像與品牌的關係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理想情況粉絲、節目、品牌、經濟公司能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好的品牌可以提升藝人價值,包括後續影視資源、舞臺資源,而因此粉絲也樂於買賬。如果粉絲購買力夠強,品牌還會升級待遇。
飯圈女孩花十幾個小時蹲守在錄製地外拍攝的行為,被比喻成校園裡女生結隊等待暗戀的男生。
而站姐等待的是選手們在聽到粉絲喊話時放慢腳步、比出大拇指、行使王子禮甚至往回喊話。
這些遙遠、浪漫又安全的情節意味著雙向奔赴的興奮感動,讓粉絲們確認愛豆的魅力,以及最重要的內心大喊:哥哥愛我們!
不少粉絲相互分享追偶像同款的心得,製作偶像周邊在同好粉絲圈售賣,以此來建立和鞏固同一個粉絲後援群體的情感連線。
甚至還誕生新的黑話文學體裁,而透過後援團、超話、控評、嗑cp、官方資訊二次創造,來製造共同話題,進行同好連線。
可能觀看,可能討論,但投入保持在一定限度內。貫徹快樂追星的精神,透過副業或愛好,不僅找到同好,有些還成為好友。
不論是賣力打投、奔赴現場、組織號召,選秀綜藝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表達喜歡的出口,其中能看到幾乎是年輕人專屬的衝動、執著、認真、幼稚,以及開心。
誰說粉絲傻?
人家只是玩的開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