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人力資源全案 作者:九十八度

你的工作壓力越大,你就越有可能匆匆作出決策,急於找個新員工了事,這麼做的後果就是新招的員工不是該職位的最佳人選,而且最終你可能會將他解僱,而且你還要負責解決所有因解聘而引起的混亂局面。需謹記倉促行事帶來的隱患:這樣做會導致你過高估計那些實際條件有限的候選人的能力。你也可以換個做法,如先招個臨時員工,以解燃眉之急,你同時繼續物色人選。

儘可能透過交叉驗證。也許在其他方面會有不同意見,但大多數招聘專家都贊

同這樣的觀點:即使你儘可能尋找不同的渠道,你能得到的資訊還是不完全的。因此,更不要只依賴任何一種渠道的資訊,無論這些資訊是來自於面試印象、簡歷、推薦信調查、測試還是其他等。要廣撒網,並要對候選人的任何與實際不符的出入之處保持高度警惕。

找人幫忙,但要避免“人多壞事”症。一種聰明的做法——特別是當招聘一個關鍵職位時——就是在你做最後決定以前獲取他人的意見;但是,不應該在做最後決策時參考太多人的意見。如果有太多的人參與,必然會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得到的只能是個折中的結果。到頭來,你得到的不是最佳人選,而是儘可能不得罪任何一方的尷尬結果。試著讓你的決策圈的人數控制在3~5人,這些人要了解招聘工作的內涵,理解企業的文化以及熟悉該職位的直屬經理的性格和工作方式。正如我在第7章中所討論過的,你可以透過多人和小組面試來徵求大家對候選人的看法。當你需要作最終決策時,還是這些人能夠幫助你進行最後的甄選。

強扭的瓜不甜。有時候,招聘流程會挖掘到一個“夢寐以求”的員工——只除了一個問題:該候選人的技能和專長不符合招聘職位的聘用標準。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你試著找找企業內部是否有其他更合適的機會提供給這位候選人。千萬不要硬將“好”員工安排到“錯誤”的崗位上,那是大錯特錯了。

。←虹←橋書←吧←

第57節:第8章最後衝刺:確定最佳人選(5)

避免“頭腦中的第一位”症。儘可能不要讓自己的甄選流程被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所攪亂。例如,研究顯示,僱主常常會聘用一些在面試中次序靠後的候選人,並非是他們的能力更勝一籌,而是因為僱主對他們的印象更清晰。避免這種陷阱的最好辦法就是,無論如何,將你的注意力只關注在聘用標準上。

多方聽取意見

推薦人以及其他第三方的評論很有用,也是聘用流程中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有選擇地從候選人以前的僱主中挑選幾位進行溝通,能幫助你判斷出哪些候選人的工作績效一貫良好,而哪些業績不佳。如果跳過上述步驟,將會增加你的聘用決策的風險,並置企業於不利地位。而且,如果你能夠證實候選人的確具備他所宣告的資格證明,企業就很有可能會增加一名工作效率高、有價值的成員。如果是你負責同員工打交道,那麼最好你能親自進行推薦信調查或其他調查。

應對棘手的推薦信調查

如今,要想從以前的僱主那裡獲得候選人的資訊較之以往更加困難,因為僱主知道,說多了不是,說少了也不是,怎麼樣都有可能為自己引來法律糾紛,結果是他們更加小心謹慎,避免對過去的員工及其工作經歷做過多描述。雖然一些企業因對以往的員工資訊披露不夠而遭受指控,另一些企業還因提供了負面的資訊——無論其真實與否,付出了鉅額的賠償。

找到最直言不諱的推薦人

要想找到這樣的推薦人實在很難,因此人們傾向於匆匆例行推薦信調查——或根本繞過這個程式——為了快速完成招聘流程。如果如此重要的步驟不能正常進行的話,不但優秀的人選有可能流失到其他人手中,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也有可能被招聘進來,因此,在最終決定招聘候選人之前,對其以往的主管進行訪問,以獲取可靠的資訊顯得非常重要。以下介紹一些進行推薦信調查的建議。如同本書中許多其他的建議一樣,如果你是一名招聘經理,那麼你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你不是,你在同組織內部負責招聘的主管經理溝通時,可以參考使用。

告訴候選人,你將進行推薦信調查。在一開始,就清楚地告知候選人,企業將會對他們的背景進行調查。只要推薦信調查與工作有關,並且不涉及任何歧視,都是完全合法的。如果你明確地告訴候選人,將有助於確保候選人在面試中的回答都是真實可靠的,特別是當你在面試之初就說明,“如果我們對你感興趣,而你也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進行推薦信調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