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些字後,我們就給孩子唸書,慢慢地念,讓她看著書本,隨著一個個、一行行的文字走。由於有些字認識,其他字就根據理解來認識、記憶了。有些表達人的情緒和感受的字詞,如高興、憂愁,哭、笑,餓了、飽了,……比較抽象,在識字卡片上不好表現,但放在故事裡的特定環境中去認,就比較容易了。記得當時念了一本故事書叫《365夜童話故事(春夏秋冬四本)》,圖畫少,字多,書挺厚的,分上下兩集,沒兩月就唸完了。使她既聽了故事,又準確地掌握了一些抽象的字的意義。這四本書都挺厚的,現在還在,有時我看到它們,就想,當時居然給南南唸了這麼多書!看來,積少成多,孩子的知識也積少成多了。
至今令我們記憶深刻的場景是:每天晚上從幼兒園門口玩夠了回家,南南往往不是急於看電視,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少兒節目也不夠豐富,而是自己拿出一本書(常常是她這幾天總翻的書),說:“媽媽(爸爸),今天看這本。”然後她十分熟練地爬上我們的身體,坐在我們的腿上,把我們的身體當靠背或沙發,這樣非常安逸舒適地聽我們唸書、認字,聽得、看得都特別專心。兩三歲的南南,坐在大人身上,眼睛盯著書本,這個場景似乎已經定格,永遠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可是時間久了,我們發現,這樣看書對女兒的眼睛沒好處,因為我們是以自己眼睛的舒適度為標準教她看書的,我們的距離遠,她的距離近。為此,我們不得不改變這個姿勢,讓她坐在小凳上或床沿上,我們坐在她旁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