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小說:曖昧的日本人 作者:冬戀

虛無者健忘。心理學研究表明:遺忘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既然認定這個冷酷的世界沒有是非曲直可言,還是乾脆忘掉過去為好,免得良心和神經受到牽累。加藤週一把這種現象稱作“集團逆行性記憶喪失症”,對於理解日本人對待歷史問題的“曖昧”態度,是極有說服力的——

敗戰的“休克”,帶來了所謂的“一億總懺悔”,就是將戰爭記憶中最大的、最關鍵的戰爭責任者的名字忘卻,也就是逆行記憶喪失症的最初表現。在日本那樣的高度組織化的中央集權國家裡說什麼沒有特定的戰爭責任者,不過是昏話而已。並不是因為沒有戰爭責任者才出現“一億總懺悔”的說法,而是因為健忘這才變成了一億人的責任。這樣的事絕不僅僅限於戰爭責任者。比如在多虧了敕語戰爭才告結束的時候,人們忘記了由於同樣的敕語戰爭才得以開始,於是天皇陛下的恩情深入人心;當美國人成了日本的主人的時候,“英美鬼畜”、“該死的”之類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在風俗、學問等方面均以美國人為榜樣,搞得多麼的快樂,多麼的熱鬧;國內*化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忘了自由主義本來就與日本的國體相對立,於是為了維護所謂的“自由”,便勁頭十足地隨時準備投身於*共產主義的行列——這就是由敗戰的休克所造成的記憶喪失症的表現型別,與個人喝醉酒以後遭車撞擊時的情況非常相似。

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關於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最有穿透力的表述,也是人們理解日本人“颱風性格”的一把鑰匙。颱風性格,從本質上說是非理性的,無論是“忍耐”,還是“突發”,都不是遵循理性的法則,而是依據“現世主義”的行為本能,“感傷”則為其共同的底蘊。加藤週一指出了“傷感”的虛無本質,可謂目光如炬。虛無必定導向感傷,感傷進一步加深虛無,兩者互相激盪,爆發巨大的能量。被虛無裹挾的民族,在生存競爭的非常時期,容易產生“豁出去一搏”的衝動,而不在乎是非曲直;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中遭遇慘敗時,又容易認命:“命運無非就是如此”。想一想日本挑起二戰時舉國上下的狂熱,以及敗北後的突然轉向,對佔領軍的絕對服從,就可知道這一點。一個國家的政治假如為這種虛無所統轄,“其結果肯定是,在本能上是感傷的,在意識上則是徹底的現實主義,……既無法把握自己的思考,更無法想象非感傷的理想主義。”——這是對“颱風性格”的最到位的解釋。

txt小說上傳分享

日本人的無常觀

與“颱風性格”相契合的,是日本人的無常觀。

日本學界曾經就“無常”問題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有的學者認為日本人“無常”思想來自佛教,為舶來產品,但更多的學者認為:“無常”作為日本人的自然觀或人生觀,古已有之,佛教傳來之前,日本的詩歌中就有很多詠歎永珍頻更的作品;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基礎,佛教進入日本才那麼順利。關於這個問題,日本文學評論家山本健吉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與創造出堅不可摧的石結構城堡、寺院、都市的民族不同,在易朽的木結構房屋中居住的民族,有某種以斷念、達觀為美的意識。他們缺乏把可以永垂千古、可以引以為榮的東西造型化的執拗慾望,但他們卻以造出臨時的瞬間氛圍為首義,即使為了那瞬間的榮光而即刻死亡,也在所不辭。因此,他們的藝術經常而且多半是片斷的、瞬間的。人世無常生滅迅速,斷無惟獨藝術可以例外之理。勿寧說,恰恰在無常與迅速中顯現出瞬間生命光輝才正是“日本的美”。(引自《關於“日本的美”》)

東瀛列島的地理結構,本身就是最不規則的,缺乏整體感的,而頻繁發作的地震、火山、颱風、海嘯等突發性災變,更使這種不規則變本加厲,面對各種自然災害,人們只能被動地、一個一個地去應對,而無法有計劃的、整體性的駕馭。不難想見,生存在這種環境裡的人,是容易產生“無常”之感的。另一方面,東瀛列島的自然風光又是如此的優美多姿,瞬息萬變,正如戴季陶形容的那樣:“海國山地當中,溪谷岡陵,起伏變幻,隨處都成一個小小丘壑,隨地都足供人們賞玩。而這些山水都是幽雅精緻,好像刻意琢成一樣。這樣明媚的風光,對於他們的國民當然成為一種美育,而自然的賞鑑遂成為普遍的習性。”如此豐富精緻的自然之美,容易使人沉湎於其中而不可自拔。這兩種因素相加,造就了日本人獨特的美感與審美意識。

這種美感與審美意識,從思維方式上分析,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性的高度敏感與執著,感性大於理性,區域性大於整體。學者加藤週一在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