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上,國民黨也藉口統一領導重新派進自己的官員。於是,邊區各縣都出現了“雙重政權”。
延安,設有共產黨的“延安縣政府”。國民黨那邊,又任命一個“膚施縣政府”。隴東、綏德等地,本來設有國民黨的地區專署、縣政府,劃為八路軍的補充區以後,共產黨也以“抗敵後援會”的名義,設立了自己的專署、縣政權。這樣,邊區的許多地方都有兩個專員、兩個縣長,兩個縣保安隊。
內戰時期雖然也有雙重政權的情況,但那時雙方陣線分明,不共戴天。國共合作時期的雙重政權,卻是共處一地,許可權交叉。這情形,說“同室操戈”吧,表面上還合作著;說“同床異夢”吧,相異的不光是心思還有施政手段;說“爭權奪利”吧,又顯得正邪不分;總而言之,這“雙重政權”,實在是邊區政治的極大隱患。
第四章 拔除釘子
新創政治詞彙——“磨擦”
中國政壇,蔣介石向來是個縱橫捭闔的人物。1938年,年初剛剛達成國共合作,年底蔣介石的心思就變了。
這一年,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連下武漢、廣州,打通中國南北中線。12月29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從越南河內發出公開電,主張停止抗戰,對日求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處於劣勢,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退往大西南的重慶,遠離戰地。日軍也要消化戰果,修整部
隊。於是,戰況出現喘息之機。回顧一年形勢,蔣介石認為:“目前急患不在敵寇”,“共產黨乘機擴張勢力,實為內在之殷憂。”1939年1月,國民黨五中全會決定“限制異黨活動”,確定政治溶共的方針。
延安的毛澤東敏銳判斷:國民黨的新動向是對外妥協、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