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裡,他伸直膝蓋而彎腰去搬鐵塊。在隨後的日子裡,泰勒還實驗了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變數。這樣,經過長時間實驗各種程式、方法和工具的組合,泰勒成功地找到實現他認為可能達到的生產率水平。
透過實驗,泰勒的結論是,按工作性質選擇合適的工人,並使用正確的工具,透過讓工人嚴格遵循他的作業標準,以及透過用大幅度提高日工資這種經濟手段來刺激工人,便能達到預期目標。
泰勒進行的另一個實驗是確定鐵鍬的大小。他注意到工廠中每個工人都使用同樣大小的鐵鍬,不管他們鏟的是什麼材料。經過大量實驗,泰勒發現21磅是鐵鍬的最佳容量,為了達到這個最佳重量,像鐵礦石這種材料應該用小鐵鍬鏟運,而像焦炭這種輕材料應該用大鐵鍬鏟運,試驗後工人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嚐到實驗甜頭的泰勒運用類似方法,確定了每一件工作的最佳方法,然後選擇適當工人並培訓他們嚴格按照最佳的方法從事工作。泰勒關注動作、工時、工具、機器、材料和工作環境的標準化研究,並據此制定了比較科學的每日工作定額和為完成這些定額的標準化工具。
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的標準化是科學管理運動的重要內容,它為現代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產工具標準化
現代管理要求生產經營過程儘可能實現標準化,包括原材料、生產工具、產品或服務標準以至售後服務,都要力求實現統一的、可量化的質量數量控制標準。福特製可謂生產工具標準化的典型。
福特製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代表了傳統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最高水平。1913年,亨利·福特運用當時企業推廣泰羅制的技術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不僅設計出完善的裝配線和統一精確的通用零部件,還創造出依靠非熟練工人在中心裝配線上使用通用零件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依照〃只需按工序將工具和人排列起來,以便能夠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零配件的裝配〃的裝配線工作原理,進一步降低了對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賴,工人無須動腦思維就可以完成單一而簡單的工作,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了機械化的大批次生產。 由於福特製極大促進了生產工藝過程和產品的標準化,工業製成品在流水線上變成標準化商品,被大規模地製造出來時,規模經濟誕生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原來買不起相關商品的人成為新的消費群體,市場被創造出來了。福特製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是等級分明、層層服從、部門之間沒有橫向聯絡的、流水線式的線性生產組織形式。老福特認為:〃我們希望工人只做那些要求必須做的事情。組織是高度分工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是相互依賴的,我們一刻也不能允許讓工人按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工作,沒有最嚴格的紀律,我們就會陷入極大的混亂。〃
←虹←橋←書←吧←。
第13節:經濟人:物本管理(6)
……員工培訓是標準化的基石
為了實現標準化生產和經營,就必須對員工進行培訓,而由於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等因素,隨之而來的生產經營標準也要與時俱進,因而對員工的培訓就成為一種常態性的工作,當今流行的學習型組織就是這個道理。培訓既可作為公司推行新戰略的先導,還可幫助公司渡過危機和難關。
培訓應該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計劃:對初入門的員工必須在上崗前進行培訓,對所有員工進行終身培訓。IBM要求職員晉升之後都必須接受培訓,發展新的銷售渠道時要進行全員培訓,為提高產品質量,還專門發起質量研究活動,成立專門的質量學院。培訓應該定期舉行,並且要捨得花時間和資金。培訓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的普遍做法,成功的經驗數不勝數,其做法也多種多樣。如OJT(on the job training ,在職訓練),是指管理人員透過工作或與工作有關的事情來進行培養部屬的活動。再如新型傳幫帶:
傳幫帶新解。
由於家庭、學校很少進行職業上的引導,大量步入職場的年輕一代常感到難以適應。這也使得企業傳統的〃傳幫帶〃手段必須要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調整。傳:除了傳承企業文化、管理思想和優良傳統,新時代的〃傳〃還被賦予了傳播和溝通的任務。幫:幫不僅是幫助,它更強調指導。是在思想上、理念上以及實際工作中的示範。帶:學徒工制度來源於傳統的技術作坊。年輕人透過拜師學藝的方式進入作坊,學習3~5年後成為正式的員工,透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