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重點”小學,託了無數關係,還給學校所謂教育基金會“自願”捐助了3萬元。孩子入學時又繳納了8000元的學雜費、食宿費等,不過拿到的單據上卻只寫了80元!
在中關村一家軟體公司工作的鐘偉(化名)收到了中關村三小的簡訊,上面寫著“您的孩子已被錄取,請到海淀影院東邊的北京銀行繳納贊助費,以父母名義各存××元”。一個多月的焦急等待,存進銀行的幾萬元贊助費,只換來了一張薄薄的錄取通知,沒有任何收據和發票。
這哪裡還是教書育人的學校!
中國教育怎麼了 價值之憂(1)
價值之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教育就成為達成個人功利目的的跳板和工具,這與教育的真實意圖背道而馳
實用主義、虛無主義的思潮在大學生中很有市場
有一位女生,第一天踏入大學校門時,由她媽媽陪伴著。面對即將開始的獨立生活,該女生在學生公寓裡不知所措。她的媽媽手把手地教她如何鋪床單,如何疊被子,如何洗衣服。一個19歲的女孩子,不會鋪床單,不會疊被子,不會洗衣服,令人難以置信。
這種現象,或許在大學裡並不普遍,但的確存在,它生動地表明,很多大學生除了對考試能夠應付自如外,其他方面幾乎就是無能。
只有好好考試才是敲開大學之門的唯一路徑,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名牌大學,更需要拼命地應付考試才有可能擠進去。上大學是通向幸福未來的捷徑,在這樣的共識之下,考試就成了學生讀書的唯一目的,學生的生活能力鍛鍊、自信心的訓練、動手能力的訓練、責任心的訓練、愛心的訓練以及行為能力的訓練,被全盤忽略,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應付考試就成為學生唯一的任務。
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之下,學生們的大腦被高度扁平化。行為能力訓練的缺失,死記硬背的被動學習方式,使學生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的目光被鎖定在教學大綱的高牆之內,在這個畫地為牢的圍牆裡,一切答案都是現成的,他們無須思考,僅僅需要牢牢地記住那些標準答案,就能應付考試。
他們不但失去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還失去了個性,更談不上創新能力。他們必須面對的是考試,而不是創新能力的測試。標準的課程設定,標準的教學方法,標準的考試路徑,標準的考試答案,作為最為迷人的花朵——個性、創新能力、理想等等,在這樣高度標準化的流水作業中,已無存在的必要和空間。
類似前面所說的這位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女生的現象,並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它頂多是個笑談,不會對該學生的前途產生負面影響。對於她的父母以及她所就讀的學校來說,她能考出好的分數,才是唯一重要的。不會鋪床單,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會料理,這樣的學生除開應付考試以外,是不可能具備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充其量她只是一架能夠獲取高分的考試機器,其他什麼都不是。
在本書的前面幾部分裡,我對中國教育的現狀作了一些粗淺的闡述:由於考試成績成為教育結果評價的單一方式,考試成為學生們的唯一任務,高分低能也就成為無法迴避的普遍現實。學生普遍缺乏創新能力,品格和價值觀普遍混亂,這些難以修補的缺陷已經在很多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暴露無遺。不是沒有工作可做,而是他們做不了,企事業單位對很多大學生的評價是:連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資格都不夠。
師德的缺失、師道的敗壞、瘟疫般流行的學術*,無疑又使糟糕的現狀雪上加霜。至高無上的唯一重要的考試,已經讓中國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高度異化。
教育是保留和傳遞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學校則“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愛因斯坦語)
中國教育怎麼了 價值之憂(2)
在愛因斯坦1看來,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我們的學生有個人獨創性嗎?有個人志願嗎?當教育目的和手段被高度異化之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必然要出現千奇百怪的怪象。很少有人有真正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必然要氾濫。
當父母和學校培養出的孩子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時,還奢談什麼高深的獨立精神,奢談什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