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初中物理課就教過了,哪裡用得著喊物管。
這對同學傻乎乎地對我說,換保險絲太危險了,那個有電啊!我讓他們找出電筆來,準備把保險絲換上,那個男同學馬上就攔住我:“不行,太危險了,你不能去接,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我對他說,這有什麼危險的呢?“我來教你怎麼換保險絲,以後斷了,就不用驚動物管了。”
我開啟電錶保險盒,告訴他保險絲怎樣換,電筆怎樣使用(他連電筆都不會使用,看見電筆亮起紅燈,居然嚇得大叫起來:“不好!漏電了!”),他看著我換上保險絲,然後說了句:“算了,今後還是物管來換比較安全。”
這就是我們現行教育的產物。物理學知識倒背如流,卻不知道怎樣換保險絲,不知道怎樣使用電筆(在農村,連小孩子都會做)。
熟背了幾籮筐知識的孩子們終於走進大學校門了。在這裡,他們又學到什麼東西呢?
還是背教材!
有一位名叫“踏雪尋梅”的網友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她去一家小郵局等人,碰巧有個金髮碧眼的外籍女士走進郵局。她是英語專業畢業的,卻一直沒有機會與一個真正說這種語言的外國人交流過,很想借此機會練一練。
外籍女士十分禮貌地把手中的信交給郵所的員工,年輕的服務員熱情地一邊為她貼郵票,一邊問:“這漢字寫得很漂亮,是你寫的嗎?”外籍女士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該怎樣回答,轉過身來望望身後,這時躍躍欲試的踏雪尋梅就立即走上前去,用英語流利地問:“我能幫你嗎?”
外籍女士喜出望外,讓踏雪尋梅趕快幫她的忙,但是,踏雪尋梅卻突然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了,因為她的腦子裡湧出了這麼一堆的問題:“這是一個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是疑問句,還是陳述句?如果是疑問句的話,它是一般疑問,還是特殊疑問?若按一般疑問來結構的話,謂語動詞是用系動詞,還是實義動詞呢?如果把它當成實義動詞的話,我應該用DO還是DOES呢?”
外籍女士見踏雪尋梅站在那裡結結巴巴地漲紅了臉,卻開不了口,頓時莫名其妙。“我當時真恨不得腳下的地突然裂開個洞,好讓我立即掉下去。後來,雖然我把服務員的問題胡亂地譯給了她,而且也把她的答案譯給了櫃檯裡的服務員。但是,我毫無專業水平的表現令我的自尊心受了極大的打擊。”
這就是大學英語專業的教育成果。
前面我已經粗淺地闡述過大學教育的話題,很少有人關心大學生們的成長,很少有人關心孩子們走出大學校門後怎樣求生存。其實說穿了,孩子們這一路上全力以赴地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最後的那個紅本本——大學文憑。至於這十多年來孩子們是否學到了安身立命的“技”,是否學會了堅韌、勇氣,是否具備了獨立處理複雜事務的行為能力,卻很少有人去關心。家長不關心,學校不關心,社會也不關心。大家關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學,能不能拿到那個紅色的就業許可證。
一切的後果卻要由孩子們來承擔: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一份工作,由於缺乏堅韌、勇氣、能力和智慧,他們也難有作為。
家庭和學校,已經把孩子們塑造成低能兒。
一位大學生對我說,參加工作後他發現自己很不適應,在學校學到的那些知識不知道怎麼去使用,做事情總是沒有自信,總是出錯。“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大學算是白上了。”
我真的想對他說,你還有一切從頭學起的機會嗎?就算能逐漸學到完成工作的技術,你所缺失的獨立應對艱難險阻的那些訓練,還有機會從頭再來嗎?
一位長期研究教育的朋友告訴我,他發現那些極頂聰明、活潑陽光的孩子,幾乎都來自那些對孩子管得很少、也不強迫孩子讀書的家庭。“這些孩子有可能考試成績很一般,但他們遇到事情總喜歡動腦筋,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很強,而且他們性格活潑,很善於與人交流,也善於處理團隊關係。”
他說,可惜現在這樣的孩子太少,為了能考上大學,考上名牌大學,大部分學生都沉沒在書本里。那些一天到晚死啃書本的學生,往往性格沉悶、交流困難,最可怕的是,他們缺乏動手的能力,一些簡單的事務都不能獨立處理。
“如果這個社會太多這樣高學歷低能力的人,那就很恐怖了。”
我曾經向幾位家長提問:“你們這樣教育孩子,不怕他們將來成為書呆子嗎?”
他們這樣回答我:“考不上大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