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我將在後文詳細闡述),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如此惡性迴圈,中國教育堪憂,國家堪憂!
如果大學教育不能教給學生一技之長,不能讓學生將來安身立命,這樣的大學,就是販賣文憑的批發商,本質上與那些廉價販賣假文憑的不法分子沒有區別。不同的是,大學批發的文憑是合法的,而且耗時漫長,價格昂貴。
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坐在學校辦公室裡透過寬大的窗戶遙望遠山,陷入了沉思。我想到,美國近一個世紀以來迅猛的發展,無不得益於其對人才的高度重視。二戰結束後,美國將戰敗國大量的科技人才引進,這批人才對美國後來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又想到,日本戰後的高速發展,不也是對人才高度重視的結果嗎?
我們的大學熱衷於製造大量持有文憑的非人才,這是對“重視人才”這個口號的極大反諷。
中國不是人才過剩,而是人才太少,所以無法與日本、美國、歐洲各國的商品質量抗爭,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家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賺走大把的外匯。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就只有培養大量的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渠道只有一個——大學。
大量的大學卻沒能擔負起這個職責,大量的企業、機關單位需要大量實用型人才而不得,大批大學畢業生又被急需人才的企業、機關單位排斥在大門外,這就是大學教育失職的鐵證。
如果一所大學的校長依然是官派,如果一所大學的很多教師是依靠編造、抄襲論文得以升任教授,如果一所大學依然以文憑至上,如果一所大學依然不關心學生人生的走向,大學教育的失職就會繼續上演,就會繼續培養出大批無用之人。
雖然不少大學生根本就不是人才,沒有掌握任何職業的技能,但他們是擁有合法“紅卡”的大學生,在用人單位看來,他們其實與白痴無異。用人單位需要的是人才,不是白痴,全社會因此而陷入尷尬。
或許,這才是大學生就業難的病灶。
中國教育怎麼了 能力之憂(1)
能力之憂
楊振寧: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
從小缺失獨立思考、獨立處理事務能力訓練的人,不管擁有多少知識,擁有什麼樣的學位,他都是一個低能兒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是一位朋友的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此他被朋友們稱為“難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較老舊的房子裡,由於設計的不合理,廚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費了很大力氣,但過不了幾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動動腦子了。他像研究精密儀器一樣認真觀察起這個洗碗池來,結果發現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禍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殘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來一個廢棄的塑膠菜籃,裁剪成適當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殘渣碎片,從此,下水管再也沒有被堵塞過。
這就是方法,也就是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看似簡單動作的背後,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維方式:找到病灶,然後對症下藥。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種方法,譬如改裝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錢的方案解決了難題,這就是能力在發揮作用。
類似靈機一動的例子,在這位朋友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案例簡直就是奇特的創意。在他看來,知識都是死的,靈活地運用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視權威,重視“靈機一動”,這讓他顯得處處與眾不同。
用成本最低的辦法解決複雜的問題,這就是能力。從職業角度來看,這就是職業素質。
另外一位朋友中學沒有上完就輟學了,迫於生計,託人進了一家造船廠,拜師學習船體設計。船體是很複雜的曲線多面體,設計需要懂得三維空間,但他數學成績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維空間,因此第一關就卡殼了。
他也是一個從小就喜歡動腦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不懂沒有關係,動動腦子興許就有辦法。他到造船車間去觀察,觀察得久了,他慢慢發現船體的形狀很像蘿蔔!既然像個蘿蔔,那就有辦法了,他到菜市場買了幾個大白蘿蔔回來,從橫向、縱向、平面三個方向把蘿蔔切開,於是他就看到了船體真實的三維空間!
他用這個土辦法解決了三維空間認識的難題,也許在其他精通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