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中國教育怎麼了 中國教育的憂思和“天問

中國教育的憂思和“天問”

*

近年來,教育成為一個問題領域,為朝野上下所聚焦關注。徐九慶先生的教育隨筆《中國教育怎麼了》是反思和批判中國教育問題的又一力作。翻開書卷,滿目憂患:就業之憂、能力之憂、品格之憂、師道之憂、價值之憂、公平之憂、禮儀之憂、留守之憂……憂心如焚,燃燒的是一個民辦教育家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心。

教育有問題,這是沒問題的;然而,對教育的批判、憂思,正在陷入另一重困境:它似乎成為無人回應、無人能解的“天問”。不少人在失望和無奈之餘,不得不選擇飲鴆止渴和推波助瀾,投入到惡性迴圈的怪圈之中。

也許,我們需要調整思維和心態。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我確認所有這些嚴重問題都是有解的。在20世紀新教育生長的過程中,許多基本問題是我們的前輩都曾應對、解答過,而且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的,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陳鶴琴的“活教育”、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等。許多問題世界各國也都有成熟的經驗,例如現代大學制度,基礎教育正常化、平準化的改革。即便當前那些棘手的教育問題,一些地方也都有成功的改革實踐,例如取消擇校熱的探索。

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感受的無奈和無力感,其實是一種“參與危機”。套用一種習慣的表達:當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發展觀與落後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落後的教育體制的矛盾。面向未來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是超越國家本位、政治本位和教育的經濟主義模式,形成什麼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識;二是形成關於教育改革的共識,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實質性的教育改革。只有改變現行的高度集中計劃的管理體制,改變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才能解放教育生產力,會聚全社會的資源和才智,舉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能夠興國的教育。

知易行難。作為民辦高校的校長,徐九慶先生的可貴之處,是他不止於反思和批判,而且身體力行地破解問題,在整體教育制度尚未改變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小環境中營造一片綠地藍天,以踐行有用的教育、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從而凸顯了民辦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中的特殊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民辦教育從無到有,接續了“學在民間”的悠久傳統。但長期以來,民辦教育的作用和價值被定位於在教育資源上的拾遺補缺。今天,隨著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中國教育在整體上已經超越了特別短缺和貧困的階段,政府越來越有錢,一些地方對民辦教育是否仍然重要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對此,我們不妨反問:為什麼那些最富裕的發達國家,仍然有十分發達、活躍的私立教育?顯而易見,民辦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彌補教育資源不足,更重要的是透過體制的多樣化和不同體制的競爭,形成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品質和質量,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我對於民間辦學一直懷有很大的熱情和信心,它最有可能成為新教育的生長點,成為產生真正的教育家的沃土。我本人所在的民間機構“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也在致力於透過體制外的努力促進教育變革,提出了民間的高考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方案,等等。我們確信,社會進步是各種合力的結果,中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整體性的教育變革,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一點一滴的改善和創新。在這個意義上,回答中國教育的“天問”,答案在我們手中。

2009年9月2日於北京

。 想看書來

中國教育怎麼了 自序

自 序

寫這本書並不是想否定什麼或批判什麼。事實上,這三十年來,中國教育的成長與中國經濟的成長是同步的。我自己也是從中國的大學畢業,同時也從事著中國大學教育的事業。但這並不等於說中國的教育全然沒有問題,沒有改革的必要。美國有著世界公認的最好的大學,但是美國人對常青藤大學卻批判得十分厲害。我認為,有時候,批判會讓我們去思考,去反省。

我今年四十歲,從教十五年,自己辦了所大學——重慶資訊職院。不惑之年的我,面對我們教育的現狀,卻有越來越多的困惑和擔憂。我不想像“憤青”那樣罵這罵那,卻也常常為中國教育問題的現狀而生有激憤之感。教育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問題、民族的問題、人類的問題。我真的不敢講我國今天的教育體系就比五十年前的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