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語像”圖書。
該書主編江林:“語像”圖書絕對不是一個為了宣傳而編造出來的概念。首先,它是完全不同於現有的文字、圖書和攝影集的一本新型的圖書。它的不同與獨特體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它是以圖為主的圖書。以往我們的大量圖書是以文字為主的,影象只是作為文字的一個附屬而存在。第二,它不同於現有的攝影類圖書或者攝影文學類圖書。它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並不是作者的自說自話,並不是作者在說某年某月某日攝於什麼地方、光圈、速度……不是這些東西,它是各位跨界人士對圖片的解讀,他們的解讀並不是作為圖片說明存在的,而是為圖片創造了第二自然。
其次,這本書的攝影全部出於唐師曾一人,他創造的是第一自然,這些作者和他一起創造第二自然。現在我們已經把這種形式放在網上,隨著網路媒體的傳播,它會由原來的在書中一對一的形式,就是一幅照片對應一個作者的解讀的形式,變成一幅照片對應N個作者,它會產生N個自然。
第三,它藉助於網際網路的傳輸。如果沒有網際網路的存在,就不會有“語像”圖書的存在。只有在網際網路技術下,圖片傳輸和圖片獲取的成本大大降低了,這種形式才會應運而生,我們認為21世紀就是一個讀圖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我們的這種方式代表了21世紀的發展方向。
第四,跨國界解讀。如果讀者看了這本書的話,會發現這200多位作者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軍隊的高階幹部,也有學者、藝術家;年齡最大的96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有中國人,還有美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伊拉克人、以色列人、埃及人、捷克人……完全是跨越國界,跨越宗教、藝術、貧富、教育背景。它要求作者有一種開放的心態,首先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有些作者,尤其是一些藝術家,不願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給別人去解讀,他認為他的作品只能由他自己來解讀,但是唐師曾不同。他是一個有著開放心態的人,他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隨便讓人解釋。所以,他所表現出的開放形態是以往圖書所沒有的。這一點大家從作品當中可以看到。
最後,這種“語像”形式,並不是影象和文字的通俗化,也不是它的低俗化。它要求提供影象和提供文字的人,有很高的思想水準和文化水準,才能夠在一張圖片中表達更多的思想,在很短的文字中表達出他對影象的解讀和他能夠表達的意境。所以這本書的編輯工作,並不是簡單地將文字和影象相加,而是對它們各自的昇華。如果讀者看到這本書的話,他會被這本書所傳遞的強大的和豐富的資訊所震撼。
txt小說上傳分享
再來一遍 我的第四個願望(2)
唐師曾:海灣戰爭以前,我身體健康的時候,我的日常工作是給新華社傳真照片。我的任務往往是根據我所服務的單位的要求,去社會上拍攝一張反映需要的照片。我在我的照片下面,寫下精準的說明,經過圖片編輯編輯,審稿人審閱,領導簽字,送到新華社攝影部新聞車間進行製作,然後上滾筒傳真機傳真到各媒體。圖片和圖片說明都是經過一個科學、周密的出口。
而《一個人的遠行》的所有照片,都是我一個人開大吉普路過沿途各國的靈機一動,我把所有拍攝過的膠捲交給柯達公司沖洗,就再也沒有接觸過我的底片。眾多的朋友和專業人士從這300多卷膠捲中選出500張,又精選出200多張,這就是《一個人的遠行》“語像”圖書中的所有照片。這些照片基本上沒有剪裁,其中很大一部分一度被一個英國畫家進行了大幅度剪裁,而剪裁過的照片受到江林主編的質疑。我抱著那些未經剪裁的圖片特地到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的家中請教,他看後說:“馬上把膠捲收起來,放進保險櫃,等待升值,我不用看。”其後,王文瀾打電話給《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賀延光,我又開車從門頭溝奔向東南五環賀延光家。這兩位都是我崇敬的前輩,他們都比我大10歲左右,有一流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社會閱歷,這時候,我才知道一個嶄新的傳媒形式“語像”已經誕生,但“語像”誕生的真正標誌是《一個人的遠行》在北京、香港、北美、歐洲同時上市,世界是平的。
祖國需要主張自我的人
網友布拉尼頑石:一個人遠行感受如何?為什麼要用這麼自我的書名?
唐師曾:妙極了,妙不可言,《一個人的遠行》乃滄海一粟。我的書向來都這麼自我,1994年,我的處女作—《我從戰場歸來》蕭乾作序,以後《我鑽進了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