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開國大閱兵 作者:一米八

臻提出問題後還是放心不下,多次深入到受閱部隊官兵中,主持召開座談會議,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群眾是最有實踐經驗、最有智慧的,許多問題他們都想出了妥善的解決辦法。

指戰員們出主意說:現在的馬掌用的時間都長了,從關外走到了關內,大都已經磨光了,而天安門前又是青條石路,很平,很滑,馬掌也就容易打滑,應當給馬換上新掌,增加摩擦係數。即使萬一打滑,馭手只要趕緊收韁繩,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繩子,幫助戰馬脫離失蹄狀態。

騾馬拉糞怎麼辦?官兵們認為這最簡單,只要給騾馬安上糞兜子就行了。

至於坦克熄火問題,恐怕要另想辦法。

指戰員們說,受閱的坦克都是在遼瀋戰役中繳獲的,儘管說不上陳舊,但畢竟不是自己生產的,缺乏對裝備效能的透徹瞭解。為了防止坦克途中熄火,阻塞道路,官兵們建議將坦克方隊安排在隊伍的最後接受檢閱。這樣,即使萬一開不動了,但由於部隊已在前面檢閱完了,後面是花花綠綠的群眾隊伍,對閱兵式的影響也就不太大了。

9月25日午夜,北平的深秋透著寒意。

聶榮臻身穿大衣,早早地站在敞亮而寂靜的天安門城樓上,全神貫注地觀看進行初次合練的受閱部隊,還不時對周圍的同志交談著受閱部隊要注意的問題。

忽然,聶榮臻想到了一件至關緊要的事情。他威嚴的聲音劃破夜空,在受閱部隊每一個人的耳邊震盪: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聶榮臻忙碌於閱兵事務無暇登上天安門(2)

“在這裡,我要向大家釋出一道死命令:正式受閱的那天,如果遇到敵機空襲,大家要原地不動,下刀子也不能動!天安門廣場30萬人民群眾在看著我們,我們能做到嗎?”

“能——做——到!”乾脆、響亮、整齊的回答,山呼地動。

聶榮臻疲憊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

9月27日深夜,受閱部隊又在天安門前進行了一次全程預演,整個過程順利、安全。直到此時,聶榮臻的心裡踏實多了。

10月1日10時,地面受閱部隊各就各位,準備就緒。

1日12時,聶榮臻匆匆劃拉了幾口飯,就趕到東長安街檢查受閱部隊。當他看到萬餘名受閱指戰員個個精神抖擻,彎弓待發,滿意地笑了。他沒有多的話囑咐,他相信我們這些從戰火中走過來的將士。

1日14時整,聶榮臻獨自一人登上天安門城樓。

10分鐘後,###北京市委書記彭真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兩人一同檢查了城樓上的準備情況。

14時30分,聶榮臻走下天安門城樓,來到金水河西側的閱兵指揮台,行使自己的職責。他讓大家保持安靜,請開國大典主持人林伯渠講話。

毛澤東宣讀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後,聶榮臻已轉移崗位,站在金水河南東華表下,恭迎閱兵司令員朱德。之後,陪同朱德,驅車去東長安街檢閱地面受閱部隊。

朱德返回天安門城樓,宣佈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時,聶榮臻又回到了閱兵指揮台。

閱兵結束後,聶榮臻既沒有出席北京飯店的宴會,也沒有去觀看天安門廣場的群眾###,他實在是太勞累、太疲憊了,回到慶王府的寓所,上床就睡了,衣服也沒有力氣脫下。

聶榮臻始終是一個忙人。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又忙“兩彈一星”,使中華民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核力量。

1955年9月,聶榮臻被授予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心臟停止跳動,享年93歲。

聶榮臻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元帥,也是壽命最長的元帥。

按照聶榮臻的遺囑,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檜柏樹下,樹旁豎立一塊漢白玉石碑,正面刻著聶榮臻80歲時寫下的詩句“喜松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背面刻著“聶榮臻骨灰撒放處”。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烈士陵園,周圍栽滿了沙漠特有的胡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聶榮臻親自選定的,現已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東風航天城”了。國產第一枚地地導彈(1960年11月5日)、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66年10月27日)、“東方紅一號”衛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返回式衛星(1975年11月26日)、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1980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