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3 / 4)

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淮南子》、《黃帝四經》、《列子》和《管子》中的《內業》、《白心》、《心術上下》等。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有老莊派和黃老派之分,老莊派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黃老派以彭蒙、田駢、慎到、劉安等為代表。《維基百科?英文版》:道家和道教是一種哲學和宗教傳統,強調生活在和諧與道中。“道”指的是“方法”、“路徑”或“原則”,這個概念也可以在中國哲學及其道教以外的思想和宗教中發現。但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萬物的本源和無所不在的驅動力。同時它又是微妙難識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學派著名的有六大派: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學派、宋尹學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老莊學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學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相容幷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老子關尹文子學派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主張得道之人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體會虛無中的真實。代表人物老子、關伊子、文子。宋尹學派承繼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於道而為仁義禮樂的根據,變自然法則為與法相聯絡的社會法則。代表人物為宋鈃、尹文。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發展歷史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殷商文化密切相關。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透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只能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