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中國俗稱的“富不過三代”的觀點從資料上得到了印證。2013全球富豪榜上有四分之一的富豪財富來源為繼承,但財富普遍繼承到第二代為止,繼承超過三代的僅有22位。
而之所以會出現的事情。據說就是這樣的緣故。第一, ;歷史原因 ;三代的生長期一般為60…70年左右 ;這個時間跨度幾乎半個世紀 ;可以想想看 ;半個世紀是一個多漫長的時間 ;很多的歷史事件在不斷的發生 ;很多領導人的變更 ;在古代 ;60…70年幾乎就是2朝天子 ;2朝天子所奉行的政策可以會有很大的改變 ;尤其這種政策對於有錢人來說最為致命 ;政策的變更會導致財產的流失 ;比如國家可以把房地產炒得很高 ;但是一道政命 ;房地產收為國家所有 ;那麼立刻很多有錢人就變成一張白紙。第二,首先這是政治的因素。有錢人的階級性 ;所謂的富不過三代 ;指的是豪門 ;一般來說 ;豪門的富跟政治往往直接掛鉤 ;通常都有政客有著密切的聯絡 ;然而往往一個朝代的變更 ;一個領導權的更替 ;原來吃香的政客一下子變成了落井下石的物件 ;那麼原先與他們掛鉤的方方面面關係也就成了打擊的物件 ;因此很多富豪成了政場上的犧牲品 ;往往一個大的家族的興起是由某個權勢的興起而促發的 ;同樣隨著某個權勢的衰落 ;它也隨之衰落。第三 ;,自身的墮落。往往貴族子弟很少有發奮圖強的 ;雖然為富豪 ;但是由於不經歷辛苦 ;從小錦衣玉食 ;因此很少人能夠繼任創業者的智慧 ;往往是越往後 ;後代的能力越低 ;那麼龐大的家業落在這些人手裡不僅不會興起 ;還會被糟蹋得一點不生 ;這些人是豪門的蛀蟲 ;但是正是豪門養育了這些蛀蟲。(未完待續。。)
第二百八十章大司農 (求點推收賞評)
好逸惡勞那是人的本性。
而農家,指農戶。田家,從事農業的人家。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又稱“農家流。”許行(約公元前390…前315年),與孟子是同時代人,其事蹟和主張見於《孟子?滕文公上》。他依託遠古神農氏之言來宣傳其主張,是戰國時代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有弟子幾十人,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他們沒有土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們從楚國來到滕國,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希望得到一塊土地、一間房子,以便定居下來從事耕種。
認帝王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沒有土地……過著流浪的生活。
可能嗎?
所以儘管帝王對於農家也是比較重視,甚至於在帝王的官吏裡面就有大司農一職。
大司農,秦漢時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
大司農本名治粟內史﹐漢景帝後元年(前143)﹐更名為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為大司農。新莽時稱羲和﹐後又改為納言﹐東漢時複稱大司農。從西漢到東漢﹐或簡稱為官名。秦置治粟內史。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景帝后元年(前143),改名為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再改為大司農。掌錢穀,為國家財政長官,與管理皇帝私財的少府並列。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及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共六十五長、丞。王莽改大司農為羲和,又改為納言。東漢復原名,職掌如舊,僅將鹽鐵劃歸郡國管理。漢末以後,財政收支劃歸尚書的度支,各種理財之官,陸續出現。大司農的職權縮小。據記載﹐西漢時大司農每年從百姓賦斂所得達四十餘萬萬錢。凡百官俸祿﹑軍費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還管理一些官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佈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農派人耕種﹔官營的煮鹽和冶鐵也都歸大司農主管。武帝時設定平準﹑均輸﹐這類官府商業也歸大司農經管(見兩漢均輸﹑兩漢平準)。
西漢初年。大司農承秦制仍名 ;治粟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