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靖康國殤紀事 作者:卡車

展到這種地步,除了憂慮之外,一籌莫展。此時的他無心指揮作戰,一心只想逃歸京城。太原知府張孝純勸阻道:“金人撕毀盟約,大人應當率領各路將士奮力抗敵,如果大人南歸,軍心必然動搖,這無異於把河東拱手送給金人呀。河東一旦失守,河北豈能保全?!請大人留下來與我們共同報效國家,更何況太原地勢險要,人民勁悍,金兵未必能夠攻取。”

厚顏無恥的童貫居然說:“我的職責是宣撫,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還要你們做什麼?!”十二月八日,童貫帶領自己的勝捷軍逃離太原前線,張孝純聞迅後擊掌長嘆:“平時童大人何等威風,怎麼一旦風雲突變就心驚膽戰抱頭鼠竄,他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天子?!”

童貫強行離開太原,河東各軍失去統一節制,面臨金軍進攻,互不同屬,已成一盤散沙。正是這個童貫,回到京城後拒不接受宋欽宗東京留守的任命而與徽宗南逃,當衛士們在一片痛哭聲中阻擋浮橋請求徽宗留下時,這個逃跑將軍竟然命令他的親軍勝捷軍放箭,當即射倒數百人,童貫因此在輿論的一片譴責聲中遭貶,流放途中被宋欽宗下詔處死。

第十二回 張孝純苦守太原府 劉光世避敵留罵名(7)

石嶺關地勢險峻,嶺橫東西,路縱南北,扼守太原通往忻、代、雲、朔之要道,過了石嶺關,到太原就沒有任何險阻可以固守,故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來為太原北方之門戶。太原知府張孝純命宋將冀景前往駐守,冀景怕金兵勢大,臨陣推辭不往,張孝純無奈另撥精兵八千增援,冀景勉強成行。

冀景命歸朝人(從金國歸來的宋朝人,海外華僑)耿守忠為先鋒。這位先鋒官可是一位很聰明的人,一看到主帥都不來鎮守,把自己派來當擋箭牌,如果守住了關口,功勞是主帥的,守不住肯定自己腦袋搬家,思前想後乾脆投降金國算了,於是將石嶺關拱手讓與金人。太原以北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就這樣莫名其妙地丟失了。

金兵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所向披靡。宗翰本來覺得入侵以來應該會有幾場惡戰要打,結果宋軍都是一群窩囊廢,自己帶領軍隊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閱兵的,更加輕視宋朝,於十二月十八日直抵太原城下安營紮寨。

知府張孝純見金軍兵臨城下,緊急傳檄山西諸郡前來解圍。此時的河東諸軍早已是驚弓之鳥,自己還保護不了自己,誰還去管你知府大人。倒確實有忠義之士,朔寧府知府孫翊是河北名將,聽說太原府被圍困,急忙率領兩千軍隊馳援。宗翰知道他帶領的兵士都是朔州本地人,就把朔州的鄉親父老趕了過來勸降,士兵們一看到這樣的局面,發生了譁變。他只好帶著少數兵士繼續戰鬥,到了太原城下,張孝純卻認為金兵就在城下,怕開了城門之後金兵趁空攻入,不敢開門。可憐的孫翊只好帶兵在城外奮勇拼殺,終因寡不敵眾,以身殉國。

宋將折可求與劉光世率軍共四萬人增援太原,折可求準備越過天門關,但是宗翰早已經派兵守關,他只好改走交城準備與劉光世合兵一處。由於折可求與劉光世的軍隊長途跋涉,士兵早就疲憊不堪,正要準備休整一下。而金兵卻是以逸待勞,宋軍與金軍激戰於汾河以北。

劉光世是劉延慶(就是童貫第二次進軍燕京時候臨陣逃跑的那位)兒子,遺傳了他老爸“長腿將軍”的家傳絕學。意氣風發趕到山西以後的劉光世,將其運籌帷幄、談笑用兵的名將風範發揮得淋漓盡致,每日裡喝酒划拳,高談闊論,對於即將到來的血腥戰爭彷彿若無其事。

然而,得知金國大軍已經開始攻擊的訊息後,只見早就做好了充分應對準備的劉光世一擲酒杯,推案而起,頂盔掛甲,手提長槍,翻身躍上白色戰馬,兩腿一夾,身先士卒,率領麾下兩萬精兵,如一陣風般跑回了自己縱深大後方,把自己兄弟部隊的側翼全部送給了金兵。其速之快、其勢之疾、其身手之矯健、其應對之迅捷,將沒見過什麼世面的金兵唬得瞠目結舌,自愧不如。

劉光世大軍不發一矢一箭,不動一刀一槍,甚至不跟敵人打上一個照面,就率部全師而退,可以說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國家軍事實力和有生力量,為國家今後的繁榮富強立下了不世之功,並且這支軍隊在康王趙構起兵時立即成了擁立之師。他這裡撒腿一跑,可把兄弟部隊害慘了,老實巴交的折可求苦戰不支,全軍崩潰。宋軍解圍失利,太原從此也就成為了一座孤城,見到的都是敵人,沒有再看到一個友軍。

折可求是山西名將折從阮的後人,這裡的“折”要念“shé”,也寫作“佘”。金刀令公楊業之妻佘太君就是出自將星璀燦的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