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靖康國殤紀事 作者:卡車

曬太原的歷史。

太原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尤其體現於五代時期。一些學者認為,一部紛爭五代史實際可以當做建都於開封或洛陽的中央政權,同以太原為根據地的割據勢力激烈鬥爭的歷史來看。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激烈鬥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以太原割據勢力的勝利而告終的。後唐、後晉、後漢的統治者都是從太原起兵奪取政權的。

太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稱晉陽。唐朝的唐高祖李淵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末年據有太原,然後興兵反抗隋煬帝,最後奪取了隋朝政權,建立了唐朝。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太原更是各路封建軍閥爭相奪取的地方。

公元960年正月,在“陳橋兵變”趙光義、趙普以及眾將領的擁護之下,趙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志在統一天下的宋太祖開始逐步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局面。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宋太祖與他的弟弟趙光義來到宰相趙普的府第。因為君臣三位非常熟悉,所以就席地而坐,一邊吃著燒烤,一邊討論著如何儘快統一天下。趙普問道:“皇上深夜駕臨,有什麼事麼?”趙匡胤回答道:“我睡不著呀,臥榻之側盡是他人酣睡。”趙普道:“陛下既然胸懷天下,臣願聞南征北伐的策略。”

趙匡胤道:“我想先攻取晉陽(太原當時的稱法),滅掉北漢,然後再攻打南方諸國。”趙普沉默良久之後回答道:“北漢佔據太原也是好事情,為大宋戍守著西北兩面邊防,一旦平滅北漢,我們將直接面對契丹,為什麼不姑且先留下它?等削平南方諸國,這彈丸之地還不是唾手可得?”宋太祖點頭稱是。就這樣,“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就在君臣的割腥啖羶之中得以制定下來。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先把攻擊的方向指向了南方小國。

公元968年秋天,北漢皇帝劉承鈞去世,他的兒子與大臣之間發生了內亂,最後劉繼元被擁立為北漢皇帝。借北漢政局混亂之機,趙匡胤覺得有機可乘,於是放棄了“先南後北”的既定戰略,草率地決定北伐,進攻太原。宋軍從潞州和汾州分兩路進軍,直逼晉陽城下。

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趙匡胤向劉繼元及其大臣下達了四十餘道勸降詔書,被高官厚祿所打動的宰相郭無為勸劉繼元投降,但遭到拒絕,劉繼元轉而向遼國求援。當時的遼國是北漢的宗主國,十一月,北漢的遼國援兵趕到,久攻不下的宋軍只得撤兵。北宋第一次進攻太原失敗。

三個月後,趙匡胤御駕親征,在第二年的春天兵臨城下,從四面圍攻晉陽。在此之前,雙方為爭奪汾河橋發生激烈交戰,北漢軍死傷一千餘人後逃回晉陽。

儘管宋軍在石嶺關等地兩次擊退遼國援兵,將斬獲的首級和繳獲的鎧甲陳列於晉陽城外,以打擊北漢軍隊計程車氣;儘管率軍出戰的北漢名將楊業(就是後來楊家將的鼻祖級人物金刀令公楊繼業)在宋軍追殺下狼狽地攀援繩索縋城逃歸晉陽,但是,“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頑強的軍民在宋軍持續幾個月的猛烈攻擊下仍舊堅守危城,一個個想在宋太祖面前立功表現的宋軍名將被亂箭射死在晉陽城下,雙方都傷亡慘重。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二回 張孝純苦守太原府 劉光世避敵留罵名(2)

迫於無奈,趙匡胤在部將建議下,效仿古代先賢的作戰經驗,決開晉水和汾河,水灌晉陽。兩山夾一河的特殊地形決定了水攻是襲取太原最不負責但卻最為有效的辦法,在大水的漫灌與浸泡之下,晉陽南城的一段城牆崩塌,汾河水衝入晉陽城,宋軍乘著小船發起猛攻,甚至放火燒燬了南城門。就在豁口越來越大的時候,北漢軍隊用柴草堵死缺口,修補好崩塌的城牆。晉陽古城仍然沒有被攻破。

經歷四個月的苦戰之後,宋軍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即使有宋太祖督軍也不能改變炎熱的天氣。大水可以衝灌晉陽,但潮溼悶熱的環境也使宋軍痢疾流行,而兩次被擊退的契丹援軍又捲土重來,開明睿智的趙匡胤面臨理智與臉皮的抉擇。

趙匡胤判斷短時間內很難攻破晉陽,準備部署撤軍。但一些渴望在皇帝面前建功立業的武將叩頭請戰,願以死效力。趙匡胤說:“你們都在我屬下多年,沒有一個不是以一當百的,作戰都很勇敢。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寧願不得太原,也不願意讓你們冒著敵軍的刀鋒與箭雨去衝鋒陷陣出生入死。”這一席話說得眾將領感激涕零,不再堅持繼續攻打,趙匡胤懷著對太原的仇恨班師回朝,第二次進攻太原失敗。

宋軍撤退後,北漢將城外的積水放幹後,晉陽城牆接連有多處崩塌,正在太原的遼國使者韓知番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