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哲學啟蒙 作者:閒來一看

,6500萬年後的地球想必也只留下人類的化石吧。

人可以與其他物種直接比較,因為人與其他生物沒有本質的不同,是生命,但都是生命,在生命的基本屬性方面,人沒有任突兀之處,人的意義又從何說起呢?鼓吹人的意義的人找不到支援其觀點的確切證據,某種程度上,人的意義與宗教圖騰一樣,對它的證明必須以預設它已經毋庸置疑的存在為前提。

確切的說,人沒有什麼本原的意義,人是產物,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是規則的執行者而非制定者。離開了人,一切將如常運轉,甚至運轉的更好,世界的秩序不會因為人的到來而改變,無論宇宙還是粒子。人不對這個世界負有什麼使命,不為它的秩序承擔什麼責任。

總而言之,人不是上帝、神仙,人們製造圖騰,爾後匍匐其下。人的意義同樣如此,所有意義都不是先驗和自在的。然而“意義”一詞對於人又像上帝對於信徒一樣,是不證自明的,超越生活的。所謂人的意義,只是另一個似是而非的圖騰罷了。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

一.意義在非理性的生活中的似是而非

二.論追求對生活的意義的折射

三.人的一生的無意義

一.意義在非理性的生活中的似是而非

人從來都生活在意義的世界中,然而即便是尋求生活的意義也並不能得到生活的意義究竟為何的答案。對生活的意義的尋求正如對真理的追尋一樣,其作用僅在於尋得結果必然肯定的答案,從而使人在追尋的過程中維持生存。人類社會在經歷越來越濃厚的人性洗禮,對生活的意義的興趣越發明顯之後,及時行樂的觀點也同時更加深入人心。生活的意義在數不盡的及時行樂者眼中被極其簡單的視作生活的本身,享受即意味著意義,活著即意味著意義。

種種為生活賦予的似乎確鑿無疑的意義其實不過都只是藉口,所有這些堂皇的意義其實都是草率的、粗糙的、不縝密的,都與人類以其高尚的理性為基礎去尋得生活意義的出發點相違背。至少就現狀而言,生活的意義雖然已經被為數不少的人追求過數千年,甚至已經出現過不少廣為流傳的所謂確定的意義,但是社會從來不因此缺乏一批批新的意義的挖掘者,而且對生活的意義的尋求變得越發普遍了。從這一角度而言,生活也是談不上什麼確定意義的,甚至也談不上意義的存在。

在肯定生活的意義的喧囂之中,偶爾也有幾聲孤零但未被湮沒的相反的聲音存在。這種否定的聲音,較之大眾對生活的意義的肯定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對生活的意義的否定無疑可以比較容易的讓人相信那是反覆思考後的結果,是更加理性的選擇。然而即便情形果真如此,那麼也只能更加說明生活的虛妄和對生活的意義的尋求的無意義。叔本華用盡一生的精力去論證人世間不過充滿著痛苦,人生不過只是在磨難中的忍耐,然而他卻並沒有因為持有對生活的消極觀點而死去。很多自稱看破紅塵的人因為生活中的巨大的苦難而對人生心灰意懶,但他們不是選擇自殺,而是選擇遁入空門,選擇無為做為生活方式。而更多對人生持否定態度但理效能力不強、也未經歷更多磨礪的人就更沒有理由僅僅因為對生活的消極態度而自絕於人世了。

顯然,既然生活如果存在某種意義的話,那麼生活將因為意義的失卻而自然失去其價值,人應當自然的死去。但是這些事例向我們展示的卻是明白無誤的活著,並且幾乎是穩定的活著,即使是對生活意義的徹底的否定也不能使人死去。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生活具有什麼意義不過是個謊言,對生活意義的尋求根本不能使生活具有什麼意義,也當然的不能尋得生活意義。甚至這一尋求過程本身即註定是無意義的。

對生活的意義的尋求過程乃是對生活的意義的賦予過程。人從來便生活在各式各樣的意義之中,也由此便從來生活在各式各樣的謬誤之中。對生活意義的尋求,對生活的意義的賦予都不能代表對人生意義的確信,恰恰相反,那種持續躁動不安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對生活意義的深深渴望其實反映了人對生命意義的由衷的彷徨。人的生活尚不能使自己信服,生活因此從未處在充滿安全感的寧靜祥和之中。在追求心靈安寧和生存安全的過程之中,人為生活賦予了意義。種種後天賦予的意義給人帶來了莫大安慰甚至達到假戲真做的程度。

奧地利神經病和精神病學家、意義治療學派的創始人弗蘭克爾說:“這個世界上能如此有效的幫助人們在最惡劣的逆境中堅持下來的莫過於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即使處境無望、在劫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