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3 / 4)

志願墾荒者”。《中國青年報》發表長文,特別強調北京青年在山西省的發展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列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都是當上了企業幹部或政治幹部的山西北京人,還有作家,像柯雲路' 《中國青年報》1985年5月15日第一版。'。然而,那一群人仍舊繼續吵著要回城,趁著1986年春節回家探親的機會在北京組織遊行。參加遊行的人沒有上一年的多,2月7日有大約300人,而11日100多人聚集在市委機關門前。後來,沒鬧什麼事就散了,政府也沒有接見他們' 法新社北京訊,1986年2月13日。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86年2月27日,頁9。'。不過,跟著那幾年,雖然有來自警方的壓力,他們還是繼續組織在一起,呈交請願信。下面這段心裡話是他們向一位記者傾吐出來的,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

“勞改犯服刑期滿就可以回北京安排工作,我們反而不如勞改犯,這麼長時間了還不允許我們返回北京!”' 《動向》第42期,1987年9月,頁10…11。'

再來一次下鄉運動?

山西老知青在1986年展開了行動,那時中央當局剛明確表示要儘可能將他們穩定在當地的意圖。快到春節的時候,北京市長和中央一些重要領導人(特別是胡啟立、李鵬、郝建秀、張勁夫),在1986年1月28日隆重地接見了一個名為“好兒女志在四方”的“報告團”。這個團由12名1960年代末期下鄉的北京及天津青年組成。來京之前,他們在山西全省各地巡迴報告,參加了各種會議,並在會上講述了他們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那些“感人事蹟”' 《人民日報》1986年1月29日第一版。'。

北京會議很明顯是要與1985年4月請願者們的反抗精神較量一番。但實際上,會議的議題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擺出一副給上山下鄉運動恢復名譽的架勢,還號召繼續下鄉。郝建秀為運動描繪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然後宣稱:“不但過去我們這樣做了,今後仍然要堅持這個方向。在現代化建設中,支援農村、支援邊疆,仍然是歷史賦予的有志青年的光榮職責。”胡啟立也重申:“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要支援內地和邊疆”' 同上。'。

中央當局在1986年是不是又在考慮再次掀起一場知識青年下鄉運動呢?顯然不是。“支援內地及邊疆”這個口號仍然被高舉,但是在這後面隱藏著一個迥然不同的目的。1950及1960年代下鄉的眾多典型其實不是普通的中學畢業生,而是一些年青的幹部、高校畢業生或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 這特別是1955…1956年間的大部分“青年志願者”的情況;見新華社訊,1985年5月8日,刊於SWB,1985年5月9日。1950年代下鄉的年輕工程師、醫生及教師都被當作榜樣;見《人民日報》1983年5月17日第三版。',如同當年,1984年起,動員下鄉的宣傳物件不再是廣大的中學畢業生,而是一小部分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每年畢業考之前,壓力就來了,要求學生中絕大多數表態:畢業後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跟1960…1970年間的知青相比,真正下到邊疆及農村地區的人數實際上是很少的,與1950年代相類似,一般是每年幾百名,最多也就是幾千名' 北京的數字,見新華社訊,1983年8月9日及1985年5月8日,刊於SWB,1983年8月11日及1985年5月14日。不可混淆那些要求到邊遠地區去的新畢業生人數和那些真正下鄉的。在北京,僅在1984年就有1000名學生提出要求,但實際上從1981到1984四年間一共只有900人下了鄉;見Chinese Youth Bulletin,1984年10月,頁11,以及新華社訊,1985年5月8日,刊於 SWB,1985年5月9日。'。為了使人比較容易接受到邊遠地區去,當局向在這些地區工作的畢業生提供優厚的經濟條件' 見胡耀邦在青海的講話,見新華社訊,1983年8月3日,刊於SWB,1983年8月6日。',而且實行輪換制度,這些青年人仍保留自己的城市戶口,在服務期結束後有權返回原居城市。政府甚至還請那些準備調往邊遠地區的畢業生親自去實地看一看,讓他們相信那裡是“可以生活”的,而且在那裡是可以有作為的' 《青年一代》1985年第6期,頁9。'。在那個時候,大學畢業生還是國家統一分配,但負責人總是希望讓學生自動提出申請,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照胡耀邦的說法:“他們不會專心工作,只會擾亂軍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