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 見《人民日報》1979年6月8日第一版,及1979年7月24日第一版。'。所有無業青年(不論是知青還是其他)的處境都是很艱辛的,還影響到各自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些甚至處於赤貧之中。根據1979年初對家中含一名長期失業青年的家庭的大規模抽樣調查,10%的人每月所得低於15元人民幣。那些待業青年偶爾才能找到的小工,一般也只能讓他們每天掙到七八毛錢' 劉小萌,前引,頁801…802。'。有些回家時年齡已經相當大了,那麼他們的境遇就更加難以忍受。在北京,79年的頭5個月裡就錄得80個因失業而自殺的個案。很多人對領導不滿,認為失業令他們對當局標榜的“社會主義優越性”徹底產生懷疑。另外,一些青年遊手好閒、整日遊蕩,又貧困交加,最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當時,城裡各類罪案中的肇事犯罪分子,有2/3是待業青年和下鄉知青' 同上,頁802…803。'。
在求職者中知青往往是年紀最大的,但或許也是最精於組織請願活動的。一般來說,與近年畢業的中學生相比,他們享有一定的優先權,至於那些留城的年青畢業生,有很多需要推遲好幾年才能進入社會工作' 對1972年底前下鄉的“老知青”,這種優先權理論上更加強調;見《工人日報》1980年7月30日第二版,以及江西電臺廣播,1980年10月14日,刊於FBIS,1980年10月17日。'。儘管這樣,大部分知青都得過好幾個月之後才能獲得工作,有的甚至得等幾年。在上海,直至1979年9月底仍有9萬多名獲准回城的知青處於無業狀態' 《文匯報》1979年9月27日第一版。',此外還有不少未獲准許回了城的,以及在等待批准回城的。江蘇是招聘青年的模範省,但在1980年7月也只安置了88%的老知青' 《工人日報》1980年7月30日第二版。'。到年底,有一部分人數很難估計,但又不可忽略的知青仍在待業之中。從1981年起,在全國招工數字裡,知識青年不再另列,然而,有數字顯示知青在西安該年國營企業招聘的青年中佔1/3' 《青年就業 》,前引,頁163。'。
由於有了“優先權”,大部分獲準回城但到1980年還未得到安置的知青,到1981年也都獲得分配工作。各項旨在發展經濟和促進就業的措施取得了不可否認的成績。從1982年底起,一般來說,青年都得到了工作,包括回城知青,還有1970年代末期仍處於待業的其他人' 29個省市中有24個肯定已經完成安置工作;見劉小萌,前引,頁814。'。上海在1979到1982年間給153萬8千人提供了工作職位,其中88萬6千是回城知青' 《中國人口 上海分冊》,頁269。'。可是知青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太吸引人的工作。因為他們的年紀較大,許多都不能獲得分配到有年齡限制的國營單位,只能去集體所有制單位。有些國營企業在1979年取得自主權,就把年齡上限降低至24歲,而在集體企業招聘工人的年齡在16到35歲之間' 同上,頁189。'。國營單位無論如何是沒有足夠職位以安置所有的求職者,因此眾多的知青就得滿足於能在不太吃香的集體及個體企業中得到一份工作' 專家認為,傷殘帶病的、有過違法亂紀記錄的、女知青以及回城的“老知青”都遭到國營企業的歧視,不列入招聘物件,因此發展上述那兩種所有制的企業單位對安置他們是不可或缺的;見《青年就業 》,前引,頁189、258。'。此外,來自人民公社的(就是說大多數)還得忍受待遇上的歧視,因為不承認他們的工齡。有些知青年紀已經不小,卻被招作學徒工,不過他們的學徒期限可以縮短' 新華社訊,1979年8月11日,刊於FBIS,1979年8月13日。'。
恢復高考:部分知青的救命稻草
許多知青為了回城不得已“走後門”,但也有一些依仗著家庭的支援或者完全靠著自己個人的天分來擺脫困境。在那一股洶湧的回城潮中,成功考上大學就意味著走上了光明大道,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知青能達到的。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為了讓大多數有意參加高考的知青都能如願,政府將報考年齡提升至30歲。很多知青都去碰運氣,由於入學名額有限,極少人被錄取' 見本書,頁148,注18。'。另外,年齡最大的知青還受到了大學當局的年齡歧視。所以,他們之中有一些在1977年高考試中獲取的分數已經可以讓他們進入最好的大學,可是最後卻跟一群勉強及格的學生一起,作為超額部分,被分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