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或含糊不清,調查沒能提供每一屆下鄉學生的準確比例數。'。至於上海的69屆畢業生,下鄉人數的比例與68屆相似,根據上海勞動志,差不多是100%' 《上海勞動志》,頁112。'。
在同一個地方,下鄉人數比例根據不同屆別有如此明顯的差異,那麼省與省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了。在某些省份,1968…1969年間下鄉插隊的人數相應地比較少,那就是說,與上海及北京相比,那裡的畢業生下鄉的比例要低得多' 在研究參考書目中列舉的省志中,我們發現遣送下鄉的速度明顯的因省而異。有關各省上山下鄉人數,見顧洪章等,《始末》,頁302…303。'。
同齡人之間的差別還不是最根本的,比起他們所屬的社會政治階層帶來的差別,那就算不上什麼了,因為主要是以後者作為準則來篩選的。參軍的名額幾乎全部留給幹部子女,特別是軍隊幹部的子女。城市的工作職位則預留給一些工人及非軍人幹部的子女,不過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是下鄉插隊了。至於普通出身或出身不好的青年(可以說是所有其他的),他們就幾乎100%地必須離開城市' 見J。 Unger; Education under Mao,頁134。 '。本來下鄉最低年齡規定為文化革命前滿18歲,之後降低到16歲。但1968…1969年間,在具體實行中,很多隻有15歲的少年也不得不離家背井,有的還去了遠在幾千裡外的農村。後來,又恢復到16歲為最低年齡。
從全國來看,1967…1968年間下鄉人數為199。68萬,1969年為267。38萬;總數為467。06萬' 見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前引,頁110;新華社訊,1970年5月3日,刊於SCMP;4655;1970年5月13日;《人民日報》1975年12月23日第一版。'。
狂熱代替組織
我們可以說,從1968年底到1970年夏,這場運動是處於形式上最正統的時期,那也是一個原則上人人必須下鄉(無定期)的運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