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慈愛。”
“殿下千歲!”
兩次糧稅交過,又有朝廷大軍就食徵糧,若非燕王殿下下令放糧,這個冬天定是難熬。家有老人和幼子的,更加感激燕王恩德。
很多人不由得埋怨南京的皇帝,竟然能免了江浙的重稅,為何不免了山東?除了交稅還要被徵糧,日子過得還不如洪武朝!
若非孟清和在德州獻策,燕王壓根不會放糧,只會在臨清等地屯軍練兵。屆時,百姓遭受苦難更甚,哪裡會誇讚燕王仁慈,不罵他是朱扒皮就不錯了。
蝴蝶翅膀輕輕扇動,造成的影響,連扇翅膀的孟十二郎都沒有料到。
扶起老者,兩次長揖到地,燕王躍身上馬,滿臉正氣的說道:“孤奉太祖高皇帝遺訓,起兵靖難,為掃除朝中奸臣,清君側!皇帝久在京城,不出皇宮,不聞世情,受奸臣矇蔽,不恤黎民,廢祖宗之法,令人痛心。孤為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子,皇帝叔父,絕不能坐視!必將掃除奸臣,蕩平宇內,還天下一個安寧!”
這樣的話,燕王從建文元年開始說,說到現在,幾乎是張口就來。
對仗工整,情感真切。
在朱棣口中,起兵靖難代表著正義!
不管旁人信不信,總之,舉著靖難大旗的朱棣和追隨在旗下的造反者們都是堅信不疑。
論臉皮厚度,五個建文帝捏起來也比不過一個永樂帝。
搞封建迷信和做戲造勢的手段,學院派的朱允炆,更是拍馬也比不過社會經驗豐富的不良中年朱棣。
德州開了個好頭,在臨清等地,燕王的仁愛之名穩壓建文帝一頭。
地方官員攜印跑路的越來越少,藉機跳槽的越來越多。
燕王和建文帝是叔侄,說白了,都是給老朱家打工,用不著太過掙扎。況且,民間盛傳燕王慈愛,甭管真慈愛還是假慈愛,此時跳槽,總比狼狽逃跑再被燕王手下軍隊抓住要好。
山東境內,燕軍兵鋒所指,無人可擋。凡鐵蹄所過之處,官員聞風而降。不降的,要麼拖家帶口的跑路,要麼坐在衙門裡等著光榮那一刻的到來。
朝廷大軍已到山東,沒有同燕王正面對抗,只試探性的出兵奇襲,不出意外都被打退。派出去的將兵基本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盛庸並非真正的膽小怕事,不敢同燕王正面作戰。如果他真是這樣的人,就不會與鐵鉉共同防守濟南,力拒燕軍數月。
示敵以弱,是有另外的打算。
在燕軍繼續向濟寧進攻時,盛庸終於召集麾下將領,道出了真實的意圖。
“月前,我軍軍餉盡於德州滄州,士卒困甚,將領疲敝,燕逆氣勢大盛,非戰之機。如今,燕逆連戰連捷,月下數地,必生驕狂,我等不若以逸待勞,設伏於其必經之處,備火器弓弩,誘其入陣,不能斬殺亦可生擒,此全勝之計。”
話落,帳下的參軍都督等沒有馬上附和,反而面現憂色。
主帥的意思很清楚,他要出城設伏,同燕軍在野戰中決出勝負。
這不是拿生命開玩笑嗎?
燕軍實力強悍,據城堅守的勝負都在五五之數,還要野戰?
耿炳文的三十萬大軍在野戰中敗給朱棣,退守真定才保住幾萬人。
李景隆手中的軍隊,前後加起來超過百萬,同樣成了燕王面前的一盤菜。
盛庸麾下將兵不到三十萬,一半都是從河北德州等地退下的敗軍。將領之中,除了平安沒幾個能拿得出手,衝上去就是給人砍。況且平安也為皇帝的主帥任命耿耿於懷,未必會盡全力。這種情況之下出城和朱棣野戰?
刷忠義刷勇敢,也不能這麼玩吧?
眾人的神情全都落在盛庸眼中,議論之聲也傳進了他的耳朵。
盛庸沒有出言喝斥,只道:“據城堅守,我等又有幾分勝算?”
帳內頓時一靜。
“出城野戰,勝負難料。然困守城中,助長燕逆之勢,再失數地,我等必敗無疑!”
“總戎,此言未免……”
宋參軍剛要開口,卻被盛庸凌厲的目光逼了回去。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畏首畏尾,不過貪生怕死,徒令人恥笑!燕逆勢大,我等搏命一戰,即便身死也將名存史冊,死而無憾!”
軍令壓下了爭議之聲,眾將低下頭,再無人反對。
為激勵士氣,盛庸下令設宰牛宴犒賞將士,並在宴後著全副鎧甲,登點將臺,誓師勵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