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在與F…22A進行格鬥的時候,屬於輕型戰鬥機範疇的J…10C發揮出了絲毫不亞於屬於重型戰鬥機的J的作戰能力。根據方公佈的戰報,十八架F…22A中至少有十一架是被J…10C擊落的。
不管這份戰報有沒有水分,隨後中國空軍就對正在研製的第四代輕型戰鬥機的效能指標做了調整。
如果輕型戰鬥機的格鬥能力不亞於重型戰鬥機,在不要求多工能力的情況下,廉價的輕型戰鬥機明顯是更加理想的選擇。
要知道,J…10C的單價還不到J的三分之二。
這場空戰的第三個啟示就是格鬥需要更加先進的武器,之前被各國看重的格鬥導彈的作戰效能並不理想。
雖然在戰鬥中,雙方使用的格鬥導彈都有電磁對抗能力,能在惡劣電磁環境下使用,但是電磁武器的影響仍然非常突出,而且格鬥導彈存在的效能缺陷對戰果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雙方損失的近三十架戰鬥機中,僅有十六架被格鬥導彈擊落,其餘的全是被很多人認為應該淘汰的航炮取得的戰果。
根據一些飛行員的回憶錄,在這場戰鬥中,雙方的很多戰鬥機都拼光了導彈。
到最後,不得不用航炮作戰。
顯然,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對抗技術,再先進的導彈也有可能受到干擾,而不會受到欺騙的航炮更加可靠。
第四個啟示,則是所有現役戰鬥機都缺乏完善的夜戰能力。
準確的說,是沒有足夠完善的夜間觀測手段。
雖然當時雙方的戰鬥機都配備了飛行員頭盔瞄準系統,F…22A還有語音指令系統,能夠由飛行員透過語音發射導彈,但是前提是得發現敵機,而且咬住敵機,因此需要足夠先進的夜間觀測裝置。b
已有的光電系統能夠發揮一些作用,但是不夠理想,在很多時候限制了戰鬥機的效能。
根據倖存的日本飛行員提交的作戰報告,在格鬥空戰中,如果敵人有兵力優勢,飛行員很難及時發現來自側面與後方的威脅,而在被擊落的十多架F…22A中,半數遭到了來自後方的偷襲。
當然,這不僅僅是夜間觀測手段的問題。
事實證明,只為戰鬥機配備一名飛行員的時代已經結束,在激烈的格鬥空戰中,兩名飛行員駕駛的戰鬥機更能掌握主動權。
戰果也是如此,在中國海航損失的十一架戰鬥機中,只有兩架J。
在機動效能旗鼓相當的情況下,J…10C的損失率遠超過J,足以證明僅有一名飛行員的J…10C不如有兩名飛行員的J。
最後一個啟示,就在飛行員身上。
提高戰鬥機的效能不算什麼,美國開發的無人戰鬥機能夠做出高達二十G的機動,而有人駕駛戰鬥機的最大過載受飛行員身體素質限制,最多隻能達到九個G,很多時候還得限制在七個G以內。
雖然這場空戰也同時宣告無人戰鬥機還遠沒成熟,在具備智慧之前,不可能取代有人駕駛戰鬥機,但是有人戰鬥機的效能限制、特別是機動效能的限制不在戰鬥機上,而是在飛行員身上。
提高飛行員的身體素質,成為提高戰鬥機格鬥能力的關鍵。
顯然,這已超過了戰鬥機的效能範疇,得在人類生物基因工程上做文章。
用“創時代”來形容這場空戰一點也不為過,只是這些影響要到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才能發揮作用。
當時,對荒川太郎來說,這場空戰成為他下定決心的關鍵因素。
很明顯,隊已經察覺到了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攻擊企圖,不然不會這麼湊巧,更不會動用數十架戰鬥機打一場沒有多少戰役價值的空戰。畢竟在這場戰鬥中,日本空中自衛隊沒有損失預警機。
拖下去,除了給隊更多的反擊機會,還會讓東海艦隊溜之大吉。
九點四十分,空戰剛剛結束,荒川太郎就下達了出擊令。
為了不讓出擊的攻擊機群受到影響,荒川太郎甚至命令四架返航的F…22A飛往沒有支援能力的野戰機場。
九點五十五分,第一架攜帶了四枚反艦導彈的F…2升空。
這個速度,不算快,也不算慢。
如果不是在防空作戰中,擔心中國空軍出動了攻擊機,讓所有完成了出擊準備的F…2轉移到機庫裡面,日本空自衛隊只需要五分鐘就能完成起飛前的準備工作。能在十五分鐘內起飛第一架戰鬥機,已經非常不錯了。
只是,影響還不止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