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林光一一樣,大部分內閣大臣都認為,日本不具備挑戰中國的實力;而且很難從東海衝突獲得實際好處。
問題是,這些大臣也知道;不聽美國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現在的日本;就像夾心餅乾中間的奶油。
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中國鼎起勢不可擋。如果僅僅是一場戰爭,日本受到的不是負面影響。
要知道;在此之前,朝鮮一直是日本的心腹大患;金氏家族還多次揚言;要用核武器徹底毀滅日本。半島局勢最緊張的時候;比如二零一零年;韓國“天安”艦沉沒、以及朝韓延平島炮擊事件之後,朝鮮甚至拿日本做要挾;宣稱只要美韓聯軍打過三八線;就會全面報復日本。
雖然第二次朝鮮戰爭證明,朝鮮的威脅僅限於口頭;因為到二零一四年;朝鮮都沒有完成核裝置的小型化工作,其擁有的三具核裝置不具備實戰能力,還被美軍的戰略轟炸機一舉摧毀;但是在此之前;朝鮮絕對是日本最大的威脅而且一直被日本當成最有可能變成現實的潛在威脅。
第二次朝鮮戰爭;等於幫助日本解決了這個潛在威脅。
這也能夠說明日本在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的基本政策即僅開放由美軍實際控制的軍事基地沒有為聯軍提供更多的援助。第三次戰役後,春川要到威脅;聯軍被迫撤消半數以上的前沿空軍基地;美國要求日本開放更多的軍事基地;以便部署更多的作戰飛機;日本卻沒有答應。
只是;在其他方面;日本受到的就是負面影響了。
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後;利用戰爭期間的大規模消耗、以及幫助朝鮮重建中國不但解決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還為氾濫的民間資本挖掘了一條疏俊渠道;隨後中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
幾乎同時;美國經濟也開始復甦。
隨著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先後復甦金融危機在二零一六年宣告結束。
從經濟層面上看;這對日本是好事;因為最大的兩個消費體開始復甦後;日本企業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進。
只是;事情有正反兩面。
中國的經濟復甦,以民營經濟全面擴張為基礎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之後,必然對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眾多寡頭構成威脅。
這種情況,在二零一七年就變成了現實。
標誌件,正是中國當局逐步開放國有壟斷行業,為民營企業騰出生存空間。率先開放的就是最近幾年發展得最為紅火的汽車製造業與成品油煉化與銷售市場;眾多與中國國營企業合作的外資企業也深受影響。
雖然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可能立竿見影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需要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更需要充足的時間;但是遲早有一天;中國的民營企業會會收復失地,獨霸中國的國內市場。
早在二零一五年;就有日本經濟學家做出預測;認為日本企業應該走出中國。
說話容易;可是做起來卻不容易。
誰都知道;要不了多久;中國就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而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生產國了。
拋棄中國市場,日本企業等於自斷生路。
當然,日本企業也不是沒有生路;比如可以擴大在美國的佔有率;來彌補在中國損失的利益。
問題是;美國的復甦與中國有很大區別。
雖然在形式上;美國的復甦也是建立在戰爭、以及戰後重建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幫助韓國進行戰後重建;為美國企業提供了很多機會.但是在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韓國本土遭到的破壞並不嚴重;重建規模非常有限。
從本質上講;美國的經濟復甦建立在軍備競賽上。
根據民間機構調查,二零一六年;美國的軍火集團創造了一百五十萬個就業崗位;帶動其他產業創造了一千萬個就業崗位。第二次朝鮮戰爭前;美國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十三;此後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三;扣除軍火集團與相關行業創造的就業崗位;美國其他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還不到三百萬個。
可以說;如果不是戰爭消耗掉了大量剩餘物資,燒掉了過剩的流動性,再透過全球性的貨幣貶值對充掉了增發的貨幣;美國的經濟復甦嚴重缺乏可持續性;根本
無法與中國輯經濟復甦相提並論。
對具本企業來說;更大的問題是;沒有機會進入軍火行業。
沒法進入最關鍵的領域,日本企業很難在美國擴大市場佔有率,也無法藉此帶動國內經濟復甦。
事實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