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停戰協議之前,停火沒有實際意義。只要達成了停戰協議,停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沒有必要強調先停火、還是先談判,更沒有必要為了談判而停火。
這個分歧,差點使雙方再次談崩。
還好,最後階段,斯特勞斯做出讓步,答應在朝鮮與志願軍同意談判的情況下,可以在談判期間進行暫時停火。
這個結果不算好,也不算壞。
黎平寇沒有急著返回北京,他還要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呼籲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與人民出面結束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
訊息很快就傳了回來,黃峙博開始著手準備談判工作。
九月二十八日,志願軍、人民軍的代表在泉城裡與美軍、韓軍代表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
此次會晤不涉及停戰問題,只商定停火時間段與談判地點。
停火時間段的問題還不大,雙方均同意,在談判期間進行暫時停火。可是在談判地點的問題上,雙方的分歧非常大。美韓堅持在戰線上進行談判,比如泉城裡,而志願軍與人民軍則認為應該在三八線上進行談判,板門店就是理想選擇。
經過短暫磋商後,志願軍與人民軍做出讓步。
不是說在此時讓步等於軟弱,而是考慮到安全問題。誰都知道這次談判,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戰火隨時可能復燃,在戰線上談判相對方便一些,也更加安全。只是志願軍與人民軍也明確提出,如果談判破裂,那麼下一次談判也得在戰線上進行,即打到哪,就在哪裡談。
達成這個協議後,雙方一致同意,在三天後,也就是十月一日進行第一次正式談判。
按照之前協商的結果,從十月一日凌晨零點開始,雙方暫時停火。
訊息傳出去後,泉城裡立即成為關注焦點。
很多人並不看好這次談判,認為交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的可能性非常低,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戰場態勢並不平衡,志願軍沒能光復朝鮮全境,也就沒能達到入朝作戰的根本目的,很難在這個時候向聯軍妥協。二是志願軍與聯軍都沒有達到極限,雙方都有能力改變戰局,獲得更大的勝利。三是雙方的底線相差太遠,聯軍不可能主動撤退到三八線,志願軍也不可能就此停住前進的腳步。
也有很多人認為,即便停戰的希望不大,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雙方透過談判結束衝突,恢復地區和平。
不管怎麼說,交戰雙方終於向談判桌靠攏了一點。
在志願軍內部,看好這次談判的人也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
黃峙博一邊安排談判,一邊動手為第二次戰役做準備。九月二十九日,他就動身前往前線,考察作戰部隊的情況,慰問前線指戰員。當天,陸風烈從濟南軍區、成都軍區與蘭州軍區各抽調一個集團軍,即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編入志願軍戰鬥序列。按照陸風烈的命令,三個集團軍將在十月三日、十月五日與十月六日到達,聽從黃峙博指揮。
與地面部隊相比,空中力量更加關鍵。
打到第一次戰役結束時,志願軍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前兩批調派的近八百架先進戰鬥機只剩下了不到五十架,其中半數還是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戰鬥機,真正能夠參加戰鬥的作戰飛機不到三十架。
實戰證明,沒有制空權,地面戰很難打。
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地面部隊的表現非常突出,打了不少漂亮仗,可是隻要到了白天,就很難發起進攻,甚至難以組織有效防禦。關鍵就是,志願軍沒有制空權,地面部隊很難在聯軍的空中打擊下活動。
按照志願軍的評估,如果有制空權,哪怕是有限制空權,地面部隊的傷亡數字也能減少四成。
要想打好第二次戰役,必須爭取奪回制空權。
可惜的是,志願軍無法獲得足夠多的先進戰鬥機。
開戰前,中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中,以J10、J、30、FB為代表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總裝備量在一千架左右,其中八百架已經調配給志願軍,剩下的兩百架是保證國土防空的必要數量。
也就是說,志願軍只能依靠國內飛機制造企業。
兩個月內,成飛、沈飛與西飛能生產多少戰鬥機?
拿成飛的J10來說,即便兩條生產線全速運轉,月產量也不會超過兩百架。戰前,成飛只有一條J10的生產線,而且長期維持在基本運轉狀態,即在保證基本產線工人的條件下所達到的最低產能,大概月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