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計劃來應對層出不窮的變化。
把計劃定死,只會自食其果。
等戚凱威出去,黃峙博先給陸風烈打了電話,彙報了情況,即暫定在十月十五日發動第二次戰役。隨後他又給李國強打了電話,希望二部能在情報工作上加把勁,儘快摸清楚聯軍的底細。
只是,聯軍會束手待斃,等著志願軍打過來嗎?!~!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上校代言
與志願軍一樣,在明知道談判不會有結果的情況下,聯軍也在積極備戰。
不同的是,聯軍的問題多得多,也複雜得多。
在阿倫被林德伯格撤職之後,聯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一位精明能幹的司令官,而臨時頂替的杜立德空軍中將並不是合適人選。
雖然在解決聯軍的內部矛盾,即美軍與韓軍的矛盾時,杜立德的才能遠高於阿倫,但是在至關重要的軍事才能上,杜立德就比不上阿倫了。作為空軍中將,杜立德一直堅信制空權代表一切,可是志願軍已經用行動證明,聯軍的制空權並不牢靠,而且制空權也無法帶來最後的勝利。
這場戰爭,絕對無法僅靠空軍取勝。
可惜的是,短時間內,美軍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至於把指揮權交給韓軍,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別說美國不會答應,韓國當局也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第一次戰役後,韓軍的囂張氣焰消失的無影無蹤,即便那些一直主張積極進攻的韓軍將領也認識到,志願軍已經徹底改變了戰爭面貌。
沒有合適人選,只能讓杜立德挑起大梁。
萬幸的是,阿倫沒有帶走聯軍司令部的高階參謀,皮特上校仍然是作戰參謀,統籌負責聯軍的作戰行動。
俗話說,新官上任上把火。
杜立德接過指揮權後,也立即有所表示。在停火談判前,杜立德親自策劃了針對志願軍後勤保障系統的大規模轟炸行動。雖然沒人指望轟炸能阻止志願軍的腳步,連杜立德都認為轟炸改變不了聯軍被動的局面,但是持續數日的大規模轟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願軍的進攻能力。
如果沒有這幾天的轟炸,志願軍在十月十日就有能力發動第二次戰役。
只是,高強度轟炸,也讓聯軍遭受了不少損失。
停火前,聯軍至少在轟炸中損失了三十七架戰鬥機,另有十多架被擊落的戰鬥機沒有得到聯軍承認。
要知道,這都是被志願軍防空系統擊落的。
停火談判,讓杜立德不得不結束轟炸行動,也讓聯軍的空中力量有了喘息機會。
到了這個時候,杜立德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
誰都知道,談判肯定會無果而終,戰火會再次點燃,到時候決定勝敗的不是戰鬥機,而是地面部隊。
在策劃聯軍的地面作戰時,杜立德幾乎沒有主見。
對皮特上校來說,這不是壞事,至少作為作戰參謀,跟著杜立德,他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事事都得聽從總司令的吩咐。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主見的杜立德讓皮特成為了聯軍地面作戰的最高指揮官。
由一名上校來指揮聯軍作戰,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
客觀的講,這也許不是壞事。
在之前的戰鬥中,皮特獨自做出的判斷往往比阿倫更加準確,特別是對志願軍發動的地面進攻,皮特早就做出了預測,阿倫卻堅持己見,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如果當時皮特提出的建議得到重視,聯軍不至於在東線戰場上遭受如此慘敗,至少兩個陸戰師中的一個,有很大的機會逃離戰場。
停火談判期間,皮特按照杜立德的授權,修訂了聯軍的總體作戰計劃。
雖然在此之前,阿倫已經讓聯軍轉為防禦態勢,但是在韓軍的阻撓下,聯軍仍然保持著較為雄厚的進攻實力。比如在第一次戰役之前,美軍第二步兵師、第七步兵師與韓軍第九裝甲師均靠後部署,名義上擴大防禦縱深,實際則是聯軍的主要反擊兵力,在必要的時候足以擔當起進攻重任。
皮特上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聯軍的作戰態勢。
進攻肯定不現實,如何守住戰線才是決定性的問題。
只是,作為一名資深作戰參謀,皮特非常清楚,任何時候進攻都是最好的防禦,即便被迫放棄進攻,也要在防禦中留出足夠的反擊兵力,不然全面被動防禦,遲早會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
著這個原則,皮特對聯軍的部署做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去,他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