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海上警備廳的巡邏艦撞沉後,錢德勒向西太平洋派遣了一艘攻擊核潛艇。為了掩人耳目,或者說避免扯上關係,這艘潛艇部署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而不是關島的阿普拉港。
這艘潛艇只有一個任務:侍機在中日之間製造事端。
經過兩個月的耐心等待,機會終於到來了。
“情報船事件”之後,雖然中國非常剋制,沒把集結的艦隊派過去,只是在舟山群島海域搞了一場特別有針對性的聯合登陸演習,搞得臺海局勢一度火藥味十足,但是中國海軍沒有退縮,而是把行蹤更加隱秘的潛艇派往東海東部海域,監視附近的日本艦船,以及勘測海底地形。
日本也沒有退縮,針鋒相對的派去了潛艇與反潛巡邏機。
只是,這些對抗全在臺面下進行,雙方都沒有大肆聲張。
為什麼要這麼做?錢德勒非常清楚。
在局勢惡化到必須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之前,中日都缺乏必勝的信心,或者都認為能夠透過非戰爭的方式獲得更多利益。更重要的是,軍事層面上的秘密對抗,並沒有涉及到雙方的核心利益。
中國大搞軍事現代化,已經使臺海局勢惡化。
早在二零一六年,剛當選的臺灣“總統”李明奎就不顧退居二線的劉俊實反對,提出新的軍火採購案,包括拿二百四十億美元從美國採購一百六十架F…35A戰鬥機,並且重新提出採購常規潛艇。
中**隊在舟山群島搞聯合登陸演習,讓臺灣當局認為這是在針對臺海。
結果是,四月份的時候,臺灣“副總統”羅秉寬以校友身份回到耶魯大學,趁此機會與包括錢德勒在內的美國高官會晤,正式提出新的軍備採購計劃,除了F…35A戰鬥機與常規潛艇,還提出購買美軍退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並且花巨資為這些巡洋艦配備海基反導系統。
因為美國沒有拒絕羅秉寬入境,所以中國還臨時撤走了駐美大使。
臺灣如此積極,自然不需要日本大動干戈了。
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只要臺海問題激化,中國就不能盯住東海,必須花更多的精力去解決臺海問題。
事實上,中國也是這麼做的。
比如在“情報船事件”後,中國的剋制態度,就被認為是中國必須集中力量解決臺海危機的直接表現。
問題是,中國會在東海問題上退讓嗎?
說得更直接一點,臺海危機能與東海爭端分開嗎?
有點遠見的政治家都應該知道,臺海與東海是分不開的,兩件事具有內在關聯,中國不可能單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很有遠見。
只要中國下定決心,而且具備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就會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決心上不成問題,中國絕對不會允許國家分裂。
至於軍事力量,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中國空軍與海軍已經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陸軍更加不用多說。
對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來說,需要的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理由。
雖然從根本上講,這個理由主要在臺灣,而不是在釣魚島。只要中國堅持宣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不管日本佔領了多久,中國都有理由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採取行動,把釣魚島奪回來。但是隻要釣魚島問題惡化,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中國當局就會考慮同時著手解決臺海問題。
退一萬步,即便中國不在臺海出手,日本也會讓中國出手。
認清這一點後,錢德勒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
比如,在雙方有爭議的海域,幹掉一艘中國潛艇、或者幹掉一艘日本潛艇,或者同時幹掉雙方的潛艇。
反正,只要讓雙方認為是對方乾的,就算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八日,這個機會到來了。
因為執行任務的秘密潛艇發回來的訊息非常簡短,所以錢德勒不大清楚實際情況,只能肯定,事發地點有一艘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還有一艘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而那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分別向這兩艘潛艇各發射了一條特別製造的魚雷,並且先後聽到了兩次較為明顯的爆炸聲。
也就是說,這兩艘潛艇很有可能都被魚雷擊沉了。
更重要的是,這兩艘潛艇在沉沒前都沒來得及浮上海面,也就沒有可能發出訊息。即便使用了通訊浮標,發出的訊號也受到了那架EC…135的干擾。短期內,中日雙方都不可能搞清楚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