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這套指揮體系中,還有非常重要的反饋機制。
按照戚凱威的要求,作戰部隊必須在規定的每個時間結點上彙報戰鬥情況。受電臺通訊能力限制,作戰部隊只需要彙報最基本的情況,比如有沒有完成任務,或者已經執行到了計劃的哪一步。
透過這些反饋資訊,志願軍司令部就能及時掌握戰場態勢。
只是,誰也不能否認,在戰局非常únlun的情況下,地面進攻的速度肯定快不起來,無法在八個小時內取得重大突破。
這也正是黃峙博最擔心的問題,或者說是他決定讓空降部隊參戰的主要原因。
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須儘快到達聯軍後方,然後利用聯軍對戰場態勢感知不明的機會迫使聯軍主動撤退。
在前線進攻部隊發回第一份戰報前,黃峙博給秘密進駐遼寧的第十五空降軍下達了作戰命令。
陸風烈沒有食言,及時派來了一百四十架大型運輸機與兩百架輕型運輸機。
半個小時之後,第一批二十架“伊爾76mD”就載著第43空降師的第一批突擊部隊升空了。
隨後的十五分鐘之內,一百二十架續到達五座大型空軍基地。
為了防止被聯軍識破志願軍的作戰意圖,這些運都部署在離朝鮮半島一千公里以外的空軍基地,只是在戰鬥打響前半個小時才陸續升空,到遼東半島上空待命,在接到命令後轉向飛往空降部隊駐紮的機場。
因為離空降場僅有數百公里,所以降落後不用補充燃油,裝上空降兵就能起飛。
最後出動的是全部運載空降部隊官兵的y…7機群。
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運效率,同時降低大型空軍基地的負擔,所有y…7都部署在野外機場上。
如果說輕型運輸機的運載量與航程是最大的問題,那麼野戰起飛能力則是最大的優點。
因為這些野戰機場不但無法供大型運輸機起降,還無法為戰鬥機服務,所以聯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