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可能:聯軍指揮官擔心志願軍使用è程更遠的武器,用電磁打擊對付聯軍的空中指揮平臺。
如果聯軍堅持防禦戰略,那麼把預警機後撤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這麼一來,聯軍幾乎徹底喪失了戰場監控能力,從而錯過了發現志願軍發動地面進攻的機會。
當然,嚴格說來,這不是錯誤。
如果聯軍沒有撤走預警機,志願軍肯定會再次使用電磁打擊戰術,而且專mén消滅聯軍的預警機。
也就在這個時候,志願軍的第三輪電磁戰開始了。
這次,沒有固定的目標,只是由遠端炮兵定時向聯軍防線上方發è一批攜帶了電磁戰鬥部的遠端火箭彈。
看上去,這麼做毫無意義。
只需要一輪打擊,就能摧毀聯軍的電子裝置,完全沒有必要重複打擊。但是這麼做肯定有理由,而直接的理由就是:持續不斷的電磁打擊,不但能夠阻止聯軍修復電子裝置,還能對聯軍的遠端警戒系統產生干擾。
在電磁打擊的干擾下,聯軍的預警系統根本無法正常工作。
也就是說,就算e…3與沒有撤走,聯軍也很難在嚴重電磁干擾下,發現志願軍的地面部隊。
只是這樣一來,志願軍能夠利用的進攻時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持續不斷的電磁打擊,將大量消耗志願軍的庫存彈y。雖然電磁戰鬥部並不貴,比很多jīng確制導彈y還要便宜,但是在戰爭爆發前,沒人想過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術作戰,所以隊沒有足夠的庫存。到黃峙博準備發動地面戰爭時,電磁戰鬥部的庫存量僅有五千枚。以志願軍的作戰消耗速度,能堅持八個小時就非常不錯了。在此之後,志願軍地面部隊就得頂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萬幸的是,志願軍需要的就是八個小時。
第三輪電磁打擊開始後,黃峙博親自下達了總攻命令。
首先出動的,不是空降部隊,而是已經到達前沿進攻陣地,而且隱蔽起來的裝甲突擊部隊。
五分鐘內,參與首輪地面突擊的六個裝甲營全部開出了進攻出發陣地。
此時,志願軍針對電磁戰做的充分準備體現了出來。
說得簡單一點,要在電磁戰的惡劣環境下保持軍事通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大量使用一些不易受到損壞的通訊裝置。
當然,不是通訊兵,而是電臺。
早在電磁戰理論問世的時候,就有科研者發現,最容易在電磁戰中受到破壞的是電晶體積體電路,而在電子時代被電晶體取代的真空管,反而不易被電磁bō燒穿,也就不會被電磁武器摧毀。
正是如此,冷戰期間,前蘇聯為了應付全面核戰爭,uā了很多力氣研製高ìng能電子管。
在叛逃到日本的那架mig…25戰鬥機上,就沒有一塊電晶體電子板,而是全部使用了電子管。連美軍的技術人員都不得不感嘆,為了應付全面核戰爭,蘇聯把軍事電子技術發揮到了極限。
為了準備這次進攻,黃峙博專mén委託李國強,從軍事廢品倉庫裡翻出了幾百臺使用電子管的無線電臺。
可以說,這就是志願軍的“秘密武器”。!~!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地面第一戰
恐怕沒人相信,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生產的一百多部老式電臺,能夠在這場高度現代化的戰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到)如果沒有這些電臺,志願軍司令部就無法及時向前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也就無法讓所有參與進攻的部隊同時投入戰鬥,從而對聯軍的地面防線造成最大的壓力。
只是,老式裝備不是萬能的。
這些老式電臺的ìng能非常差,甚至無法進行語音通訊,只能傳送電碼。因此在作戰使用中,志願軍司令部只能下達非常簡短的作戰命令。為了順利完成作戰行動,就需要非常完善的作戰計劃。
戚凱威的心血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回報。
戰鬥打響前,所有一線作戰部隊都領到了作戰計劃,不是一份計劃,而是包括了所有備用計劃在內的總體計劃。指揮作戰的時候,志願軍司令部只需要下達命令程式碼,前線部隊就能找到對應的作戰方案。
當然,這些作戰方案並非面面俱到。
因為在策劃作戰行動的時候,參謀不可能猜出會遇到什麼情況,而戰場態勢是由敵我雙方共同決定的,所以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戚凱威只提出了戰術目標,沒有約束前線指揮官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