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兵,然後再在西線發起總攻,首先攻佔開城,然後再穩步向北推進,力爭在沿海平原地區殲滅志願軍的主力部隊。
這個建議,大體上沒錯,也基本上符合博茨曼的想法。
雖然在一些參謀眼中,志願軍猛攻開城,損失了不少兵力,不然打到首爾郊外,也不會駐足不前,被三個美軍營擋住去路,但是博茨曼心裡非常清楚,志願軍的戰鬥力絕對不在美軍之下,不然不可能在兩次戰役中取得那麼大的勝利了。要想在狹窄的西部沿海平原上進行戰役級別的大迂迴與大穿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美軍只能穩步推進,利用戰役級別的穿插與分割,逐一消滅志願軍的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引發質變。
題是,有必要在東線發動一場像樣的佯攻嗎?
要知道,按照皮特的提議,至少得投入一個國民警衛隊師,才能發起像樣的佯攻,而最好能夠動用兩個師。
在僅有四個師的情況下,動用兩個師,絕對不是小事。
只是,最初的時候,博茨曼沒有否決皮特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攻開啟城的四個集團軍均遭到重創,戰鬥力大幅度降低,雖然第三十九集團軍頂了上來,但是僅靠一個集團軍,最多能頂住一個美軍裝甲師,投入兩個裝甲師,足以取得突破。
到了十一月七日,也就是博茨曼即將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他改變了主意。
讓他“回心轉意”的原因很簡單:CIA送來的情報表明,志願軍已經得到加強,獲得了足夠的兵力,以及足夠多的主戰裝備。
雖然在這份情報裡,CIA明確提到,志願軍的主力集團軍最快能在十一月十日恢復部分戰鬥力,撤下去的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四十七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最多各獲得一個裝甲旅,沒有達到齊備水平,但是這絕對不是小事,因為四個裝甲旅相當於兩個集團軍的裝甲力量。
這下,博茨曼不得不改變想法。
同時,他也意識到,黃峙博是“有謀而為”。
很明顯,正是在獲得了補充的基礎上,黃峙博才故意讓東線空虛,並且把中部戰線往後收縮了大約五十公里。此舉的目的,正是要讓聯軍在東線發起進攻,從而牽制聯軍的部分主力部隊。
果真像皮特上校安排的那樣,別說派兩個師,即便派一個師過去,美軍在西線的進攻也會受到影響。
毫無疑問,如果聯軍無法及時攻佔開城,就得在開城周圍與志願軍決戰。
黃峙博獲得了四個裝甲旅,有足夠的資本在開城與聯軍打一場裝甲會戰。憑藉著多得多的兵力優勢,志願軍很有可能挫敗聯軍的進攻。
博茨曼不是笨蛋,如果反擊侷限在戰術層面上,聯軍將永遠失去取勝的機會。
得簡單一點,如果在開城消耗了太多的兵力,最好的結果就是退回三八線,頂住志願軍的第三次進攻,然後與志願軍簽署停戰協議。
林德伯格把博茨曼派往韓國,絕對不是讓他穩住戰線。
總統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做出增兵決定,而且一口氣派了四個師來,還答應儘快重建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就是希望能夠挽回敗局,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與志願軍簽署停戰協議。
退回三八線,能算有利嗎?
題是,除了強攻開城,還有別的選擇嗎?
志願軍已經嚴陣以待,就等美軍打上門去,如果美軍不發動進攻,到十一月中旬,隨著志願軍的七個集團軍恢復完備的戰鬥力,肯定會發起第三次戰役,而且是在整條三八線上發動戰略進攻。
打到這個時候,博茨曼有兩個選擇,一是主動進攻,二是等著志願軍打過來。
也就在聯軍即將發動反擊的時候,博茨曼做出了最理智,也是最正確的決定:讓部隊留在進攻陣地上。
當時,離聯軍計劃的進攻發起時間不到四個小時了。
在博茨曼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時,所有參與進攻的部隊都已進入進攻陣地,炮兵已經在為火力打擊做準備,航空兵也即將出動。
當博茨曼下令停止進攻時,連皮特都不大理解。
要知道,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聯軍不能趕在十一月上旬發起進攻,志願軍就會在十一月中旬發起進攻,而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很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形成戰鬥力,聯軍很難擋住志願軍的第三次戰略進攻。因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有主動進攻,才能削弱志願軍的戰鬥力。
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