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門大口徑電磁炮,其中六十門是三百毫米電磁炮,炮火打擊力度相當於陸戰隊的六十個遠端炮兵營。
綜合這些因素,龐躍龍把下一條“火線”定在了查爾維爾到布里斯班。
也就是說,陸戰隊將跳過羅克漢普敦,間接攻打布里斯班。準確的說,是間接跳到美澳聯軍戰略防線後方,一口氣包圍北面的一百二十萬敵人,在攻打布里斯班的同時,圍殲美澳聯軍的主力部隊。
要知道,當時美澳聯軍的總兵力也不過四百萬,其中地面部隊在三百萬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殲滅朗裡奇到羅克漢普敦的一百二十萬大軍,就已經殲滅了美澳聯軍的半數地面部隊。
不可否認,理論上,澳大利亞的戰爭動員能力不亞於俄羅斯。
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的人口總量與俄羅斯相當,而且人口結構愈加合理,適合服兵役的公民比俄羅斯多了大概一千萬。
問題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澳大利亞根本不可能擴大動員規模。
要知道,俄羅斯打了一年,才完成全民戰爭動員。在中國陸戰隊登上澳洲大陸前,大概在二零五四年十一月份,澳大利亞國會才透過了進行第三階段戰爭動員的提案,正式實施則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的全面動員只開始了兩個多月。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即澳大利亞公民的戰爭積極性遠不如俄羅斯,對服兵役的態度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亞也是一個移**家。
與美國一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幾乎被殖民者趕盡殺絕,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嚴格限制在保留區內。在大戰迸發前,澳大利亞的人口總量超過一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