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好,即便沒有間接矛盾,也不斷把中國看成最大的要挾。主要就是,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結盟,而東帝汶原本就是從印度尼西亞**出來的,不斷對印度尼西亞懷有戒心。受此影響,在戰前半個世紀,這個貧窮的國家不斷堅持親西方的政治立場。
最初幾十年,東帝汶的親西方立場並沒得到多少報答。
不管怎麼說,美國肯定看不起東帝汶這種即沒有人口、又沒有資源、還沒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國。
直到菲律賓迸發內戰,隨後親華政府上臺,美國才開始重視東帝汶。
大戰迸發前的幾年,美國不斷在設法拉攏東帝汶,以至打算把東帝汶制形成東南亞的第二個新加坡。
只是,東帝汶只是傾向於西方,而不是投靠西方。
當時,東帝汶國內的政治矛盾也很尖銳,半數人希望與美國結盟,另外半數人則希望像汶萊那樣成為永久中立國。
現實上,當時美國也有點猶豫。大文學
主要就是,大戰迸發前,新加坡已經是美國的盟國了,美國有沒有必要在東南亞地區再扶持一個盟國。
最終,美國放棄了與東帝汶結盟的努力。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美國的戰爭計劃有關,即美國不可能在大戰迸發前把東帝汶制形成軍事堡壘。
有趣的是,在拉攏東帝汶的行動中,最積極的不是美國,而是澳大利亞。
現實上,在東帝汶**之後,澳大利亞不斷是東帝汶最大的援助國,每年無償援助的物資佔到了東帝汶受援量的百分之六十,還時不時的給一些額外的好處。比如在全球自然災害期間,澳大利亞總共為東帝汶提供了一百五十萬噸糧食,並且把美國援助的抗礙藥物分給了東帝汶一百萬份。
澳大利亞積極援助東帝汶,主要就是東帝汶擋在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
在澳大利亞看來,東帝汶是阻擋中國南下的戰略屏障。
可惜的是,澳大利亞的國力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民眾都有偏安思想,不太支援政府在東帝汶的所作所為。最極端的一起事件就是,在二零三八年,率領澳大利亞渡過全球自然災害時期的總理盧克因為在向東帝汶提供糧食與藥品援助的時候,沒有向國會申報,被迫引咎辭職。
大戰迸發的前一年,奧比耶出任東帝汶總理。
奧比耶是天主教徒,不過不是親西方份子,而是典型的中立主義者,其基本政治主張就是使東帝汶成為永久中立國。
問題是,在大戰中,任何國家也不可能保持真正的中立。
對於處在戰區內的國家,更不可能保持中立。比如,汶萊早就宣佈永久中立,可是仍然向運送軍事物資的中國船隻開放港口,並且在整個戰爭期間向中國提供石油等物資,還暗中協助中國進行戰爭融資。
大戰迸發後,中國就與東帝汶當局暗中接觸,希望東帝汶能夠加入東方同盟集團。大文學
最初,奧比耶的立場比較強硬。主要就是,中國沒有掌握戰略主動權,以至無法為東南亞的盟國提供安全保障。
到了二零五四年,情況發生轉變。
隨著中國逐步奪回主動權,在印度洋、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相繼發動戰略反攻,奪取了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還攻佔了迪戈加西亞島、馬里亞納群島,並且進軍索羅門群島,戰爭的整體態勢變得對中國有利,奧比耶認識到東帝汶的處境非常兇險,態度也就有所鬆動。
當時,奧比耶最擔心的不是來自中國的要挾,而是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要挾。
在東方同盟集團中,印度尼西亞的地位不算低,至少排在印度、巴基斯坦、朝鮮與馬來西亞之後。如果東方同盟集團打贏了這場戰爭,肯定會瓜分戰爭紅利,中國很有可能給予印度尼西亞很大的肯定。在奧比耶看來,印度尼西亞肯定會要求吞併東帝汶,而中國很有可能睜一眼閉一眼。
東帝汶要想在戰後保持**,就得加入東方同盟集團。
不管怎麼說,中國絕對不會允許一個盟國吞併另外一個盟國。
當然,還有一個愈加重要的問題,即留給東帝汶做選擇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
隨著隊在西南太平洋上步步推進,攻打澳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爭結束之後,東帝汶就沒有戰略價值了。也就是說,東帝汶要想參戰,就得趕在澳大利亞戰敗之前。
問題是,東帝汶國內並不存在參戰的民意基礎。
更何況,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