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使用艦炮也很麻煩。
運送彈藥麻煩不說,這些龐然大物還只能固定部署,一門炮需要幾十人伺侯,還時常出毛病。
只是,在有更好的選擇之前,陸戰隊也只能將就著用了。
在航空兵與炮兵的壓制下,美軍要想修復新赫布里底群島上的空軍基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樣一來,弗倫奇就得做出選擇了。
能夠說,在摧毀索羅門群島上的中國航空兵與炮兵之前,美軍要麼讓艦隊進入珊瑚海決戰,要麼放棄在珊瑚海決戰的念頭。
只是,打擊索羅門群島,不一定要使用艦載航空兵。
六月十一日,美軍開始反擊,主力是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航空兵,特別是戰略航空兵。
可惜的是,隊早就有所準備,部署在索羅門群島的八百架戰鬥機,正是為了應付美軍的反擊。
接下來幾天,雙方在珊瑚海上空打得異常激烈。
能夠說,艦隊決戰還沒開始,雙方的岸基航空兵就首先打了起來,而且都擺出了你死我活的架勢。
這一情況,完全在牧浩洋的預料之中。
按照他的部署,空軍向馬里亞納群島與東南亞派遣了上千架戰鬥機,隨時都能為索羅門群島增派戰鬥機。
說白了,珊瑚海的空戰,就是一場消耗戰。
在這裡,經得起消耗的是隊,而不是美**隊。
別的不說,JB在轉場掛載的情況下,能夠間接從菲律賓飛到索羅門群島,在空戰掛載狀態下,也能從印度尼西亞東部或者馬里亞納群島直飛索羅門群島,而美軍向澳大利亞派遣戰鬥機,中途至少要降落兩次,或者在降落一次的情況下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全程飛行時間在十個小時以上。大文學
除了補充戰鬥機,飛行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主戰場是珊瑚海,而當時中國海軍依然掌握著珊瑚海的制海權,能夠動用小型艦艇與潛艇搜救跳傘的飛行員,在空戰間隙還能出動海上巡查機。美軍最多隻能在空戰間隙出動巡查機搜救跳傘的飛行員,根本不可能派艦艇深入珊瑚海。結果就是,跳傘的美軍飛行員中,有三分之二當了戰俘,被美軍救回去的不到五分之一,而隊的跳傘飛行員中,大多數都能被救回。
當時,為了搜救跳傘飛行員,海軍還特地在珊瑚海里部署了六艘潛艇。
要知道,用潛航速度高達四十五節的“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執行搜救任務,效率與安全性比其他艦艇都要高得多。
能夠說,只需珊瑚海的空戰持續下去,美軍遲早會認輸。
到時候,弗倫奇仍然得在打與不打之間做出選擇。
對此,弗倫奇也有極為清醒的認識。
六月十二日,改編為第三艦隊的美軍艦隊駛出了聖文森特灣,在進入遠海之後,轉為向東航行。
此時,美軍第三艦隊實際上編為四支艦隊。
以“美利堅”號、“林肯”號、“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1艦隊,以“埃塞克斯”號、“尼米茲”號與“斯普魯恩斯”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2艦隊,以“哈爾西”號、“傑弗遜”號與“格蘭特”號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是第33艦隊,而前第三艦隊則為第34艦隊。
弗倫奇沒有把所有航母都編在一起,而是分成了三支艦隊。
這麼做,算得上是美軍在吸取了經驗教訓後做出的變化。
之前的幾場海戰都證明,把航母集中在一起使用,雖然能夠提高作戰效率,但是有一個限度。如果艦隊的規模超過了指揮系統的控制能力,就只會降低艦隊的作戰效率,還會使艦隊更易遭到打擊。
現實上,中國海軍早就這麼做了。
當時,第一艦隊就分成了三支艦隊,只是沒有完全拆分,仍然由龔繼飛統一指揮,只是各自編隊航行。
在這方面,弗倫奇做得比較完全。
當時,他只間接指揮第31艦隊,尼克松中將指揮第32艦隊,來自第五艦隊的本傑明少將指揮第33艦隊,原第三艦隊的羅森准將指揮第34艦隊。四支艦隊中,除了第34艦隊單獨活動,另外三支艦隊都在一起活動,最大間隔距離不超過兩百公里,最小間隔距離不小於一百公里。
在弗倫奇看來,這個編隊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艦隊的打擊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夠以此避免整支艦隊同時遭到敵人打擊,確保在不利的情況下,仍然有部分艦隊能夠儲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