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上,二零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間十一點五十分,戚凱威就宣佈,遠東戰爭與西伯利亞戰爭結束。
在宣佈了這條訊息後,他就搭上了飛往哈薩克前線的專機。
其實,這兩場戰爭並沒有結束,嚴格說來,只是遠東戰場上的大規模戰鬥結束了。要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國陸軍攻佔了葉卡捷琳娜堡之後,西伯利亞戰場上的大規模戰鬥才宣佈結束,而對付俄羅斯游擊隊的小規模戰鬥不斷持續到俄羅斯完全戰敗,以至在此之後,還有部分俄羅斯游擊隊在負隅頑抗。大文學
當時,戚凱威急於宣佈勝利,與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戰果有關:十二月三十日,陸戰隊攻佔了新喬治亞島上最後一座被美軍控制的城鎮,宣佈佔領了這座島嶼,在索羅門群島取得了嚴峻勝利。
在西伯利亞戰場上,隊依然銳不可當。
一月一日夜間,全面進攻開始。第一梯隊的六個集團軍中,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一三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一三九集團軍兵分四路,發起了向伏爾加河進軍的戰役級穿插突破行動,而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一四二集團軍則充當戰役預備隊,負責消滅被突擊部隊分割出來的美軍。
明顯,這就是戚凱威夢寐以求的殲滅戰。
從某種意義上講,諾日羅夫下達的撤離命令,幫了戚凱威大忙,也是隊能夠打出這場殲滅戰的主要原因。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諾日羅夫沒有下令撤離,而是採納了布魯希洛夫的建議,讓美軍堅守陣地,戰局肯定會截然不同,至少負責穿插的四個集團軍不可能迅速突破美軍堅固的正面防線。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諾日羅夫只需要喪失少量部署在前線的部隊,就能為後方的大部隊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渡過伏爾加河。
可惜的是,諾日羅夫太剛愎自用了。
接下來的三天內個集團軍高歌猛進,幾乎是毫不費力的扯開了美軍防線,然後開始與美軍進行長跑比賽,看誰先到達伏爾加河。
現實上,連戚凱威都沒有料到,美軍竟然會主動撤離
結果就是,撤離的美軍反而給隊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突擊部隊的前進速度都快於預期,導致原天性夠跟隨突擊部隊前進的後勤保障部隊被丟到了後方。由此產生了一個嚴峻後果,即突擊部隊難以及時為地面戰平臺補充電能。
要知道,小型聚變供電系統在後勤保障部隊手裡。大文學
這些系統非常龐大,需要用十幾輛載重卡車運送,即沒有防護能力,也沒有越野行軍能力,很容易遭到攻擊。
所幸的是,負責前線指揮的魏成龍很快就發覺了問題。
當時,他採用了一個已經在戰場上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辦法:間接為前線突擊部隊提供燃料電池模組。
在他的安排下,第二梯隊的八個集團軍把地面戰平臺的燃料電池模組貢獻了出來,然後用運輸機送往前線,再把換下來的燃料電池模組送到後方進行充電,用充好了電能的燃料電池模組去替換。
這樣一來,進攻部隊就不再需要在前線充電了。
後來,這個辦法得到推廣,陸軍額外採購了一大批燃料電池模組,以確保更多的部隊能夠執行進攻任務,而不是讓預備隊癱瘓在後方。戰後,很多多餘的燃料電池模組都作為戰爭過剩物資處理掉了,而且大部分都用在了民用車輛上,對戰後迅速普及與推廣全電動民用車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這個辦法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空運量超過了戰前估計。
結果,魏成龍只能動用數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執行戰術空運任務,並且讓突擊部隊儘可能的奪取敵人的機場。在戰場南部地區,即裡海沿岸低地,因為沒有機場可用,陸軍還動用工程兵修建了野戰機場。
所幸的是,魏成龍的努力沒有白費。
一月六日,第三十九集團軍率先越過哈俄邊境,殺入俄羅斯境內。
一天後,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到達阿赫圖賓斯克東面,完成了向伏爾加河進軍的作戰計劃。
阿赫圖賓斯克位於伏爾加河東岸,是伏爾加格勒與阿斯特拉罕之間最大的城市。
因為這裡是伏爾加河下游平原低地最狹窄的地段,所以也是美軍渡河、撤離到伏爾加河西岸的主要地點。
第三十九集團軍沒有停下,立即開始圍攻阿赫圖賓斯克。
直到這個時候,中國陸軍才遇到了進攻開始後的第一場惡仗。
守衛阿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