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牧浩洋保持沉默,是不想與戚凱威發生正面衝突。
當時,戚凱威幾乎把攻打伏爾加格勒當成了最大的使命,以至能夠說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頭號重任。
只是,所有人都忽視了黃瀚林起到的作用。
說白了,支援戚凱威的就是黃瀚林,而且黃瀚林也把攻佔伏爾加格勒看成大陸戰場上最具有標誌性的嚴峻勝利。
由此可見,如果牧浩洋強出頭的話,只會跟黃瀚林對著幹。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隻會削弱牧浩洋的地位,讓戚凱威遭到更高的重視,而這對今後的戰局發展絕對不利。
要知道,隊能在戰略上掌握主動權,不是在大陸戰場上打得多麼好,而是在海洋戰場上從來沒有懈怠過,積極推行海洋戰略的就是牧浩洋,而且能夠積極推進海洋戰略的也只有牧浩洋。
設想一下,如果戚凱威當上了戰爭部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雖然黃瀚林不可能因為牧浩洋反對攻打伏爾加格勒,就讓他離開戰爭部,任命戚凱威為戰爭部長,但是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黃瀚林認為牧浩洋靠不住,從而架空戰爭部長,讓戚凱威掌握軍事指揮權。
更重要的是,當時誰也說不準攻打伏爾加格勒的作戰行動會以失敗告終。
雖然存在很大的風險,還有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但是不管是牧浩洋、還是魏成龍,都只認為攻打伏爾加格勒會導致巨大的傷亡與喪失,兩人都認為有把握打下伏爾加格勒,只是覺得沒有必要為了爭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讓成千上萬的軍人去流血犧牲,更不值得為此冒險賭博。
問題是,戚凱威為什麼要為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跟魏成龍翻臉呢?
前面已經提到,即便在二月份攻打伏爾加格勒,也完全在最初的計劃範疇之內,而且在時間進度上依然超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戚凱威自己都沒打算按照計劃來打。
能夠說,只有一個理由能夠註釋戚凱威為什麼要這麼做,即進軍莫斯科。
毫無疑問,這與他親身制訂的計劃背道而馳。
按照計劃,在攻佔伏爾加格勒後,隊應該向南推進,即進軍高加索地區,打通前往伊朗的地面通道,圍殲困在高加索地區的美俄聯軍,解除了後顧之憂後,再集中兵力進軍莫斯科。
從戰略上講,消滅高加索的美俄聯軍很有必要。
原因很簡單,這邊的美俄聯軍能夠透過黑海東岸的港口獲得補給,以至獲得來自美國的增援部隊,與俄羅斯內陸戰場基本上沒有關係。問題是,如果高加索還在美俄聯軍手中,向莫斯科進軍就很不安全,因為隊的側後方暴露在美俄聯軍面前,隨時有可能因為後勤補給線被切斷而前功盡棄。
別忘了,在高加索,還有五十萬從伊朗撤出來的軍隊,另外還有大約四十萬作戰部隊。
如果把在當地動員的部隊算上,該方向上的美俄聯軍總兵力在一百五十萬以上,而且很快就能獲得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
必須承認,打到這個時候,戚凱威過於樂觀了。
之前的戰鬥讓他相信,進軍莫斯科不再是難題,而且只需攻佔了莫斯科,俄羅斯就會投降,大陸戰爭就會結束。
明顯,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隨後的現實證明,就算隊攻佔了莫斯科,俄羅斯也不會投降。
可惜的是,不僅戚凱威有這樣的觀點,連黃瀚林都認為,攻佔莫斯科將成為曠日持久的大陸戰爭的終結點。
結果就是,在戚凱威犯糊塗的時候,黃瀚林也跟著犯糊塗。
由此可見,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戰略決策會議上保持沉默,沒有站出來反對,與他看清現實有很大的關係。
在所有人都犯糊塗的時候,沒有犯糊塗的人才是真正的糊塗。
所幸的是,看清現實的不僅僅有牧浩洋,還有魏成龍。至少在決策會議後,魏成龍已經看清了問題的本質。更幸運的是,魏成龍依然是戰區司令,黃瀚林並沒有因為他拒絕執行戚凱威的命令而讓他下課。當然,這也絕不是讓戰區司令下課的理由。牧浩洋沒有為魏成龍辯護,但絕不表示他會看著魏成龍下課。
當時,讓魏成龍繼續擔任戰區司令,能夠說是黃瀚林唯一的正確舉動。
第一百七十五章犯糊塗
第一百七十五章犯糊塗
百度搜尋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T!~!
..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關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