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度左右,夜間的最低氣溫低於零下三十五度。俄軍已經耗光了給養,以至拆掉了木製結構的民房,以便獲得取暖用的木材。在如此寒冷的環境下,沒有食物供應,就算是最耐寒的俄羅斯人,也就只能堅持兩到三天。
現實上,嚴寒幫了隊大忙。
當然,這也帶來了一些客觀上的問題。比如在推進的時候,前線部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用於作戰,其他的官兵都在做另外一件事:把物資送到前線去。也就是說,前線部隊的主要任務,成了後勤保障。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嚴寒導致空運幾乎癱瘓。
當時,只有透過道路向前線運送物資,而前線部隊又沒有配備足夠多的運輸車輛,也就只能拿地面戰平臺來運送物資。
現實證明,地面戰平臺本身就是不錯的運輸工具。
比如,一輛多用途平臺能夠在載員艙內運載五噸物資,還能在車體上以外掛的方式運載十噸物資。因為換上了適合在雪原作戰的軟質寬履帶,所以在裝載了十五噸物資後,多用途平臺的透過能力依然超過了輪式車輛,以至能夠離開公路,把物資送到一些公路沒有到達的戰場上去。返回的時候,多用途平臺還能夠運送戰俘。即在關閉了乘員艙與載員艙之間的通道之後,能在載員艙裡塞近十名、以至十二名戰俘,而且不用安排押送人員,戰俘在密閉的艙室裡想造反都不可能。
當時,對隊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保證前線進攻部隊的步調一致。
能夠說,這是一個讓各級指揮官都傷透了腦筋的嚴峻問題。
主要就是,哈薩克的西北地區本來就比較偏遠,除了阿克勞、烏拉爾與阿克託別這三座大城市之外,其餘的都是小城鎮,而且在阿克託別州,很多小城鎮的間隔距離在一百公里以上。
要知道,這是隊進攻的主要方向,也是當時的主戰場。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原上,前進的部隊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時又沒有衛星導航系統,而且時不時刮過來的暴風雪讓指南針都成了擺設。至於無線電定位,更是靠不住,因為暴風雪對無線電訊號產生了嚴峻干擾。
結果就是,很多部隊根本就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前進,只能蒙著頭往前推進。
有的時候,以至是哪裡有敵人,就往哪裡去。
當然,由此產生的問題,也就層出不窮了。
比如,十二月七日,第一三九集團軍的一支突擊叢集蒙著頭往西走了大半天,停下來的時候才發覺附近有俄軍的防禦陣地,隨即就發起進攻,等到殲滅了俄軍,才發覺他們已經到了離伏爾加河不到兩百公里的烏伊爾,而且被他們擊潰的是俄軍第三近衛裝甲師,被他們佔領的是該師的師部也就是說,該部隊比原定計劃多向西前進了差不多兩百公里,而且不知不覺的突破了俄軍的三道防線,附近至少有八個俄軍師,而且離他們最近的一支俄軍裝甲部隊就在北面不到十公里處。所幸的是,突擊叢集的指揮官非常沉著冷靜,在下令炸燬了俄軍師部之後,就地釋放了上千名戰俘,然後帶著一百多名俄軍軍官撤了回來,在當天晚上與另外一支部隊會合。
只是,並非所有部隊都有這麼好的運氣。
十二月八日,一支負責向前線運送物資的突擊叢集就迷失了方向,結果向西多走了一百多公里,一頭鑽進了由俄軍四個師守衛的防線,其中還一個俄軍近衛裝甲師,在新納傑日金卡附近與俄軍激戰。幸虧這是一支突擊叢集,而不是後勤運輸部隊,有數十輛反裝甲平臺與上百輛多用途平臺,而且除了沒有讓步兵隨行之外,其他都是作戰配製,照顧了足夠充足的彈藥。更重要的是,當時運送的物資中,有幾十桶潤滑油。在被俄軍圍困之後,該突擊叢集的指揮官一面組織防禦,一面呼叫後方支援。因為電臺無法正常工作,所以指揮官下令點燃了潤滑油,以最原始的方式向附近的友軍求援。其實,當時離他們最近的友軍差不多在兩百公里之外,根本看不到潤滑油燃燒時產生的黑煙。所幸的是,正好有一架空軍的偵察機從戰場上空飛過,紅外照相機拍下了火源。按照哪裡有戰鬥就去哪裡的原則,第一三八集團軍在當天傍晚派了兩支突擊叢集過去一探究竟,並且在晚上與被圍部隊會合,把受困已達十四個小時的友軍救了回來。撤離的時候,這支突擊叢集拋棄了運載的所有物資,有一百多名官兵在戰鬥中陣亡。
能夠說,類似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只是,魏成龍沒有讓部隊停止進攻,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第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