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軍隊,因為在大戰第一年,中國陸軍的兵力就擴張了十倍,除掉緊急招募的退役軍人,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是新兵,而且主要是義務兵。
現實上,中國陸軍的職業化程度還是整個大戰中,參戰國中最高的了。
在二零五三年底,俄羅斯陸軍中,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是義務兵,美軍中的這個比例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就連以色列國防軍都超過了百分之六十,至於伊朗這樣的國家,更是接近百分之百。
不可否認,義務兵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各國陸軍中的絕對主力。
問題是,與職業軍人相比,義務兵差的不僅僅是作戰能力,還有對戰爭的認識,以及對待戰爭的方式方法。
能夠說,在積極自願服役的義務兵中,絕大部分是民族主義者,或者說是懷著對敵人的仇恨加入軍隊。特別是在一些國力相對較弱、國民素質較低的國家,民族仇恨幾乎就是鼓勵平民參軍的唯一手段。
所幸的是,在兩個主要交戰國,這個現象還不是很普遍。
這也就註釋了,在整個大戰期間,為什麼中美軍人都比較理智,而俄羅斯、伊朗這樣的國家表現得比較極端。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十八日白天,登上旺烏努島的陸戰隊官兵超過了三萬人,比預定只投送一個陸戰師多出了百分之五十。
沒什麼好奇怪的,既然美軍沒有抵抗,就能加快兵力投送速度。
只是,到了傍晚,氣象條件變得較為惡劣,不得不暫時停止登陸行動,只由傾斜旋轉翼飛機向島上運送工程裝置與工程物資。
按照司馬文正制訂的登陸計劃,在兩個陸戰師上島後,將修建一條簡易碼頭,以便讓那些無法進入淺水區的大型運輸船卸下貨物,特別是遠端炮兵、防空系統與包括大批炮彈在內的作戰物資。
當天晚上,美軍發動了第一次反擊。
擔任攻擊任務的,正是被弗倫奇寄予厚望的第35艦隊。
近三十艘小型艦艇衝入了登陸場,製造了一場中國陸戰隊在開戰之後,喪失最為慘重的大災難。
能夠說,這天晚上,是陸戰隊最為黑暗的一夜。
在美軍發起反擊時,陸戰隊根本沒有進行準備,當時在登陸場附近,只有由四艘反潛戰艦組成的護衛力量。雖然這四艘戰艦上都有艦炮,但是都是普通艦炮,不是能力巨大的電磁炮。
面對好像狼群般的導彈艇群艘戰艦根本無力招架。
更要命的是,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都呆在索羅門群島北面,沒有進入狹窄海域,也就無法及時掩護登陸艦隊。
至於護航航母與火力支援艦,全部在新喬治亞海峽裡面,離登陸場有一百公里。
也就是說,在中國艦隊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掩護登陸艦隊了。
不到兩個小時,十三艘大型登陸戰艦、二十四艘運輸船被導彈、或者是火炮擊中,其中三艘登陸艦與七艘運輸船在天亮前就沉沒了,還有四艘登陸艦與八艘運輸船擱淺,另外的戰艦也在天亮後撤離了登陸場。
當時,連司馬文正所在的“臺灣島”號兩棲攻擊艦都差點被導彈擊中。
緊要關頭,如果不是附近的一艘綜合登陸艦上的速射炮及時開火,擊落了那枚剛剛從導彈艇上發射的反艦導彈,恐怕司馬文正就要去見龍王爺了。
這場混戰,讓登陸艦隊遭受了極為慘重的喪失。
當然,美軍也付出了代價,七艘導彈艇與六艘水翼艇被擊沉,還有三艘導彈艇與五艘水翼艇在受損後被俘,只有兩艘導彈艇與五艘水翼艇逃脫,並且均在十九日凌晨,被追上去的戰鬥機擊沉。
美軍第35艦隊用全軍覆沒的自我犧牲,幾乎改變了歷史。
要知道,如果“臺灣島”號被擊沉,中國陸戰隊很有可能終止登陸行動。現實上,這場襲擊,間接導致登陸行動多花了一週,因為在被擊沉的七艘運輸船中,有三艘裝載著修建軍事裝置所必須的大型工程裝置,以及大約十五萬噸沒有辦法替代的工程物資。隨後,中國海軍由出動了一支運輸船隊,才把裝置與物資送到旺烏努島,而這已經是一週之後了,相當於整個作戰行動被迫延遲了一週。
明顯,這已經改變了歷史。
要知道,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這一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美軍的夜間反擊,也打醒了兩位艦隊指揮官。
十九日下午,第二艦隊進入新喬治亞海峽,並且派遣六艘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的反潛戰艦南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