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均被末段防禦系統擊落,只有一枚導彈的殘體落在了島嶼西北的港口裡面,恰巧砸中了一艘駁船。幸運的是,駁船上的四名水手都活了下來,只有一人受了輕傷。
收到兵營被炸的訊息後,司馬文正一下就呆住了。
拿到官兵傷亡演講,他更是悔恨不已。後來,陸戰隊在兵營西北角,也就是導彈爆炸點附近建了一座陣亡將士紀念碑。負責修建紀念碑的,正是司馬文正中將。當時,陸戰隊裡沒有人知道,司馬文正中將的兩個兒子都在這份陣亡名單中。只是,他早已離婚,兩個孩子都判給了前妻,而且用的是前妻的姓。
美軍的這次反擊,間接導致了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國空軍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大轟炸。
在這場轟炸中,中國空軍出動了一千八百架戰略轟炸機,一次性投下了兩萬多枚射程超過一千公里的巡航導彈,攻擊了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所有人口在五萬以上的城鎮,導致十多萬澳大利亞平民傷亡。
也正是這場轟炸,在澳大利亞引發了新一輪反戰浪潮。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美軍的大規模空中反擊過去後,也基本上喪失了反擊的能力,短期內再也難以對旺烏努島上的陸戰隊形成間接要挾。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第一百六十六章百密一疏
因為陸戰隊是**兵種,所以包括防空系統在內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都與陸軍通用。只是陸戰隊有相對獨特的作戰環境與戰術體系,所以在某些武器裝備上,陸戰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在防空系統方面,陸戰隊最大的特色就是向海軍看齊,而不是向陸軍看齊。
當時,陸戰隊最早裝備“地面末段反導攔截系統”。說白了,就是把海軍的末段反導系統搬到了地面上。
看上去,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末段防禦系統的總質量也就一百多噸,能夠裝備大部分中小型艦艇,而且採用了模組化設想方式,整個系統分成了好幾個功能模組,也就能夠較為方便的安裝到地面平臺上,比如大型載重車輛上。
現實上,真要做起來,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就是供電問題。要知道,末段防禦系統的核心是電磁速射炮,對電力供應的要求非常高,以至超過了電磁彈射器。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採用的是軌道電磁炮,一次開火所消耗的電能,相當於大型電磁彈射器工作十次。結果就是,只有配備了核動力系統的戰艦才足夠的供電能力。
受此影響,直到地面戰平臺問世,特別是與之配套的小型聚變供電系統問世,陸戰隊所追求的地面末段防禦系統才有了誕生的基礎。
有趣的是,這個時候陸軍加了進來。
第一代地面末段防禦系統問世的時候,陸軍首先採購了一批,主要用來防禦那些無法部署戰區與戰術防空系統的野戰要地的防空與反導作戰,比如設定在前線的兵力集結地,以及臨時性的後勤補給站。在作戰使用上,陸軍的末段防禦系統跟隨小型聚變供電系統活動,即編在後勤部隊裡面。
現實上,這也是陸戰隊的使用方法。
原因很簡單,只有在電力供應充足的地方,末段防禦系統才能發揮作用。
在二零四七年,陸軍與陸戰隊就裝備了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
只是,在此之後,陸軍就心滿意足了。主要就是,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已經能夠滿足陸軍的所有戰術需求。在實戰測試中,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不但能夠攔截空地導彈,還能攔截迫擊炮炮彈、榴彈炮炮彈與火箭彈,對付不了的只有坦克炮發射的動能彈與電磁炮發射的大口徑炮彈。在實戰中,需要末段防禦系統保護的裝置,一般都在離戰線較遠的地方,而且具有一定的機動能力,因而遭到後兩種彈藥的要挾比較小。
問題是,陸戰隊並不滿足。
原因就是,陸戰隊往往得背水一戰,後勤部隊跟在作戰部隊的屁股後面上岸,得直面敵人的炮火要挾。
結果就是,陸戰隊決定單獨開發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
現實上,這也就是海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
當時,陸軍對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不感冒,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整套系統的質量太大了,難以運輸。
與第一代末段防禦系統相比,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質量增加了兩倍。
主要就是,口徑為七十毫米的電磁炮比三十毫米電磁炮重得多,而且配用的彈藥質量也相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