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兩個陸戰營與一個巴軍裝甲旅,喪失了三千多名官兵,並且導致攻佔哈爾格薩的行動延長了一週,多消耗了數萬噸作戰物資。當時,如果不是巴軍將領出面說情,加上盟軍的聯合指揮機制還沒形成,蔣博文肯定會就地槍決帶頭逃跑的斯軍指揮官。
正因為巴軍能打,所以在決定對外援助的時候,巴軍排在了首位。
現實上,中國也必須把地面戰平臺提供給盟軍,因為美軍的地面戰系統已經開始批次裝備作戰部隊,而盟**隊的主戰裝備都不是美軍地面戰系統的對手,加上盟軍本身的戰鬥意志就不是很堅定,與美軍對抗將必敗無疑。
得到了巴軍六個裝甲師的支援,蔣博文手裡的兵力已經足夠充足了。
不管怎麼說,中東戰場就那麼大個地方,部隊太多了,根本擠不下。
在這裡,決定勝敗的絕對不是兵力,而是部隊的作戰能力、官兵素質、戰術與後勤保障能力。大文學
前兩項,蔣博文心裡有數。
在戰術上,陸戰隊已經在澳洲戰場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新式進攻戰術的能力,蔣博文也大受啟發。
至於後勤保障,就愈加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當時,龐躍龍把四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六千架戰術運輸機交給了蔣博文,而蔣博文最初要求的只是兩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三千架戰術運輸機。也就是說,龐躍龍提供的協助是蔣博文要求的兩倍。
如此強大的空運力量,足以讓蔣博文高枕無憂了。
當然,中東戰場有其特殊性。
與澳洲戰場相比,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戰場範疇愈加狹窄,因而戰術空運力量比戰略空運力量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