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強大的空運力量,足以讓蔣博文高枕無憂了。
當然,中東戰場有其特殊性。
與澳洲戰場相比,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戰場範疇愈加狹窄,因而戰術空運力量比戰略空運力量愈加重要。
現實上,從海灣的港口到敘利亞的前線戰場,也就一千多公里。
在控制了曼德海峽之後,從埃及在紅海的港口到西奈半島前線,只有幾百公里。
明顯,戰術運輸機就能承擔全部空運任務了,而戰略運輸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運送大型裝備上。
正是如此,蔣博文對進攻戰術做了調整,主要就是縮小了進攻規模。
說得間接一點,就是以愈加稠密的空中進攻行動來瓦解敵人的防線,把戰略級別的空中突擊降低到戰役與戰術級別。
能夠說,這也是一大創新。
與澳洲會戰相比,蔣博文這次需要重視的只有一個問題:前線指揮。
提高空中攻擊的頻次,意味著指揮強度大幅度提高,必須以更高的效率指揮前線部隊作戰,才能充分發揮出空中突擊的戰術靈活性,也才能在複雜的戰場上抓住機會,而不是被敵人圍殲。
要知道,戰術級別的空中突擊,每一支突擊部隊的規模都不是很大。
按照蔣博文的部署,空中突擊也以突擊叢集為主,每支突擊部隊的兵力在一千到兩千人之間,每次突擊行動的目的都非常有限,突擊部隊的作戰行動得限制在較小的範疇之內,以確保不超出部隊的作戰承受能力。
為此,蔣博文以至親身改編了六個巴軍裝甲師。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算不上創新。
原因就是,空中突擊的本質沒有改變,而且作戰方式也沒有改變,即便是突擊的目的也沒有改變,都是以越過敵人的防線,間接攻佔敵後軍事目標為主,並且以此來包圍與殲滅聚集在前沿防線上的敵人,迫使敵人在後方設立新的防線,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發動下一輪進攻。
現實上,這也正是空中突擊的精髓,而且是無法防禦的根本所在。
要知道,任何一支部隊在進行防禦作戰的時候,都不可能把兵力平均分攤到所要守衛的整個戰場上,必須有重點,也就必然會出現防禦空缺,從而給進攻一方留下破綻,最終被進攻一方擊敗。雖然透過擴大防禦縱深,在後方保留足夠的防禦部隊,能夠抵抗空中突擊,但是絕對不可能取得勝利,因為防禦部隊只能透過地面機動,而進攻部隊則是空中機動,因而防禦部隊的戰場機動能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過進攻部隊,也就不可能在區域性戰場上獲得兵力優勢。當戰線後方落入敵手之後,戰線附近的防禦部隊就將遭到包圍,也將因而喪失防禦能力。
在整個大戰中,西方同盟集團都沒有找到應對空中突擊的有效防禦手段。
戰後,馬歇爾就承認,隊首創的空中突擊戰術,是導致美軍在地面戰場上迅速戰敗的主要原因。當時,他為美軍在地面戰場上迅速戰敗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中國陸軍首先獲得地面戰平臺,而美軍晚了兩年才開始列裝地面戰系統。二是中國陸軍首先建立起了以空運為主的後勤保障與支援體系,而美軍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建立起來。最後就是中國陸軍的空中突擊進攻戰術。
明顯,這…實際上都與空中突擊進攻戰術有關。
在中東戰場上,美以聯軍在次遇到了無法避開的難題。
當時,巴拉姆採用的是全線佈防的防禦戰術,即不管後方還是前線,在所有重要軍事據點都部署足夠的防禦兵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許是對付空中突擊戰術最有效的手段。
可惜的是,要想讓這種防禦戰術發揮作用,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擁有足夠多的兵力。
要知道,守衛一條戰線與守衛一塊戰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即便採用大縱深防禦戰術,守衛戰線所需的兵力,也只有守衛戰場的十分之一,以至更少。
能夠說,在當時的軍事體制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組建起足夠守衛一塊戰場的部隊。
要知道,空中突擊部隊的進攻距離能夠達到數千公里,幾乎能夠橫跨一塊大陸,而要在整塊大陸上部署防禦部隊,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中東戰場比較小,但是美以聯軍的兵力依然不足以守衛整個戰場。
與大陸戰場一樣,當隊發動進攻的時候,中東戰場的結局就沒有懸念了。
當時,連巴拉姆都極為悲觀,認為以色列將在年底之前戰敗,最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