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部分(1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別說即將戰敗的美國,就算是鼎盛時期的美國,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內毀滅整個美洲大陸上的植被。

要知道,北美洲與南美洲的陸地總面積超過了四千萬平方公里,即便除掉南北兩端的冰原地區,也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撒佈一公斤的化學藥劑,並且反覆播撒十次才能除掉所有植被,總共需要三十萬噸化學藥劑。雖然以美國的工業實力來說,生產三十萬噸化學藥劑不是什麼難題。關鍵就是,如何平均的撒佈這些藥劑?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進行空中撒播,可是美國已經喪失了制空權,也沒有那麼多飛機來執行任務,更難以把藥劑運送到其他地區。

正是因為執行難度太大,這個瘋狂的計劃被美軍放棄了。

事實上,就算能夠實施,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原因很簡單,在大戰爆發前,全球植被面積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科學家提出,隨著全球各地的植被陸續恢復,全球氣候很有可能降溫,從而導致嚴重的自然災害。

要知道,降溫所產生的災難,不比升溫低。

就此,科學家提出,應該有計劃的砍伐一些樹林,減少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人為干預的手段來調控全球氣溫。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這個提議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全球自然災害剛剛過去,幾乎所有人都把環保放在首位,認識到了加強環保的重要性。在這個時候提出大規模砍伐森林,顯然與輿論民意背道而馳,肯定不會得到支援。大文學

當然,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有這個能力去做這樣的事情。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各國政府最關注的還是全球自然災害的持續影響,誰也不會去管森林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

只是,僅僅五年之後,氣溫下降的問題就引起了重視。

最先重視該問題的,就是中國政府。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的七年裡,中國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必須考慮與環保有關的問題。

當然,這有一項技術有關,即農業工廠化技術。

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中國已有百分之六十的耕地退耕,其中四分之三進行了森林化改造,另外四分之一則被改造為草原。為此,政府每年都投入了鉅額資金,加快全國耕地退耕速度。

好處是,中國的自然環境大幅度改善。到大戰爆發前,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經由全球自然災害前的百分之十七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草原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二。也就是說,植被在中國國土上的覆蓋度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五十。雖然這離最終計劃還有一段距離,即森林與草原覆蓋面積達到百分之七十五,但是產生的影響卻很突出,比如東北地區冬季的平均氣溫已經降低了四攝氏度。

這些現象,讓中國政府認識到,植被覆蓋太多也不是好事。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中國政府在二零四七年否決了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改造專案,決定維持沙漠原樣。

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表明,沙漠是地球自然環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如此,戰爭結束之後,歐洲聯邦提出的對撒哈拉沙漠進行改造,才遭到了眾多科學家反對。

總而言之,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形成共識,即植被覆蓋率已經超過了維持地球正常氣溫水準的最高限度,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有計劃的砍伐森林,或者是直接向大氣層中排放二氧化碳。

當然,這裡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因素,即聚變核能帶來的影響。

在聚變核能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能源之前,化石燃料擔負則類似的角色,因此人類每年都要向大氣層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聚變和能逐漸取代化石燃料之後,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急劇減少。雖然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際上之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十分之一,製造二氧化碳最多的不是人類,而是細菌,其排放量是人類活動的四十倍。但是科研結果同樣表明,只要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數量有百分之一的變化,就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要知道,到大戰爆發的時候,聚變核能在中國的能源消費中佔到了百分之八十,在美國佔到了百分之六十,在歐洲佔到了百分之三十,在其他國家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比如在巴基斯坦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在印度達到了百分之四十,在巴西為百分之三十,在墨西哥為百分之二十五。

更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