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中國發『射』的軍事通訊衛星有二千四百個通訊頻道,也就是能夠同時接通二千四百條通訊線路,為二千四百個作戰單位提供服務。雖然受衛星數量限制,即便讓三顆軍事通訊衛星同時工作,也只能支援七千二百個作戰單位,遠沒有達到全球自然災害前的水準,當時中美兩國的軍事通訊衛星網路能夠同時支援數萬個作戰單位,但是與大戰期間相比,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要知道,在大戰期間,隊已經簡化了通訊系統,對部隊間的通訊聯絡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並且找到了其他替代方式。拿陸軍來說,一支突擊叢集就是一個作戰單位,內部通訊完全依靠定向通訊系統與戰術電臺,只有在與其他單位通訊的時候,才需要藉助軍事通訊衛星。
在海軍裡,一支艦艇編隊就是一個作戰單位。
當時,海軍把六艘護航航母編成一個作戰單位,其中一艘為旗艦,只有旗艦需要利用軍事通訊衛星,而另外五艘都透過定向通訊系統與旗艦『交』換資訊,編隊裡的其他艦艇也以同樣的方式與旗艦『交』換資訊。
這樣一來,海軍的通訊效率大大提高,指揮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利用這些手段,指揮一百八十艘航母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數量眾多的護航航母,正是中國海軍在東太平洋戰場上保持制空權,並且掩護戰略轟炸的重要基礎。
隨後,也將成為攻打美國本土的重要力量。
有趣的是,絕大部分護航航母的命運都比超級航母好得多。大戰結束之後,只有很少一部分船齡較長的護航航母被拆毀,以廢鋼鐵的價格出售,其餘的護航航母都重新改造,恢復了本來面目,即集裝箱貨輪,再次航行在各大洋的主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