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孟加拉國與伊朗等伊斯蘭國家,起泛伊斯蘭運動,以此削弱埃及與敘利亞的泛阿拉伯運動的影響力。作為對等條件,歐洲聯邦必須拉攏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削弱泛阿拉伯運動。
很明顯,這次當排頭兵的是中國。
要知道,泛伊斯蘭運動是泛阿拉伯運動的死對頭,而且埃及與敘利亞一直在想辦法削弱伊朗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在皮諾看來,既然中國肯帶頭遏制阿拉伯世界,歐洲聯邦做點貢獻也無不可。
只要咬了鉤,皮諾就得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當時,黃瀚林暗示皮諾,如果歐洲聯邦與中國合作,中國就會在必要的時候,採取任何行動來阻止出現一個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國家,而中國只希望歐洲聯邦在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道義上的支援,並且承認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以便讓中國能夠在處理阿拉伯問題時不用瞻前顧後。大文學
這下,皮諾放鬆了警惕心理。
當然,黃瀚林的暗示,也讓皮諾意識到,中國正在構築針對歐洲聯邦的包圍圈,其核心目的不是壓制阿拉伯統一運動,而是把歐洲聯邦限制在歐洲大陸上,使其沒有機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
要知道,中東是世界的口,誰控制了中東,誰就控制了世界。
中國妄圖霸佔中東,肯定損害了歐洲聯邦的利益。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阻止中國獨霸中東呢?
到此,皮諾主動提到了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希望黃瀚林能夠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範圍。
當然,這也只是希望。
別忘了,中國艦隊早就開進了地中海,還進入了北大西洋,而且中國當局已經在跟馬耳他談判,準備租借一座港口,加上仍然在中國手裡的直布羅陀要塞,由中*隊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可以說,中國才海的霸主。
如果中國不肯退出地中海,那麼歐洲聯邦也只能乾著急。
黃瀚林沒有立即答應皮諾的提議,而是提出了一個疑問,即歐洲聯邦有沒有能力控制地中海?
毫無疑問,這個疑問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關係。
談到最後,黃瀚林明確表示,中國沒有進軍地中海,也沒有控制地中海的企圖,因為這裡離中國本土太遠了,也遠離中國的核心利益區,至於在馬耳他獲取軍港,虛烏有的事情。至海是誰的勢力範圍,中國不可能為了一個盟國去得罪十幾個盟國,更不會替歐洲聯邦出頭。
說白了,就是搞不定阿拉伯世界,中國就不會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範圍。
到這一步,皮諾已經沒有選擇,只能丟擲橄欖枝,主動提去跟中國聯手粉碎阿拉伯統一運動。
既然是皮諾主動提出來,黃瀚林就不會喧賓奪主。
當時,黃瀚林只表示,中國只關注中東利益,即中國不會容許其他國家在中東有足夠大的影響力。
事實上,這是在暗示皮諾,中國不會讓阿拉伯世界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
皮諾不是笨蛋,立即就明白了過來,也緊跟著表示,只要中國不反對,歐洲聯邦會考慮吸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與利比亞,並且承認中國在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利益,只是建議讓黎巴嫩成為永久中立國,因為在中東地區,黎巴嫩是在以色列滅亡之後唯一的非阿拉伯國家。
談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達到了目的,只是他沒有立即表態。
當時,黃瀚林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即必須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設立一道緩衝區,避免中國與歐洲聯邦生直接衝突。結果就是,利比亞與土耳其被端上談判桌,最終成為了中國與歐洲聯邦的利益均分國。
為了把這顆定時炸彈埋得更深一些,黃瀚林還提到,中國不會支援歐洲聯邦吞併北非國家,只承認歐洲聯邦在地中海南岸的利益,因為北非國家是中國的盟國,中國不會出賣盟國的利益。
顯然,黃瀚林的意思表達得不夠明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肯定是故意含糊其詞,讓皮諾產生誤解。
雖然皮諾在戰後就下臺了,但是繼任者確實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即認為中國會預設歐洲聯邦吞併北非三國。說得簡單一些,只要歐洲聯邦的吞併行動不越過俄羅斯、土耳其與利比亞,就不會觸及到中國的底線。
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完全達到了目的。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