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講,這也是歐洲與中國歷史差別最大的地方。
在歷史上,真正統一過全歐洲的,就只有羅馬帝國,而這個羅馬帝國,被所有歐洲人看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要不然後來也不會有第二羅馬帝國與第三羅馬帝國,要不然第二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也不會稱自己為“愷撒”,要不然哈布斯堡王朝也不會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而自居,要不然沙皇也不會把自己看成是拜佔廷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要不然也沒有那麼多歐洲史學家去研究羅馬帝國。
相反,在中國歷史上,統一了全國的王朝與帝國數不勝數,而且統治時間較長的就有好幾個。如果從秦朝算起的話,中國的兩千多年曆史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統一在一個王朝之下,分裂的時間並不多。結果就是,中國人把統一當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不統一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顯然,在歐洲,統一是不正常的事情,分裂才是正常現象。
可以說,自拿破崙王朝之後,歐洲聯邦是兩百多年來,歐洲大陸上出現的唯一有可能統一整個歐洲,而且達到羅馬帝國曆史高度的國家。結果就是,歐洲聯邦的野心極易在外界的刺『激』與引『誘』下而迅速膨脹。
黃瀚林的高明之處,就是用極其隱蔽的手段,悄然吹脹了歐洲聯邦的野心。
這個手段,就是拿地中海做文章,準確的說是拿地中海南岸那幾個信仰伊斯蘭的阿拉伯國家做文章。
*
百度搜尋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T!~!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市蜃樓
第二百五十四章海市蜃樓
戰後,歐洲人在痛批皮諾、甚至罵他是賣國賊的時候,卻給予了黃瀚林極高的評價。大文學(贏話費,)
也許,這與黃瀚林統帥中國打贏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有關。也許,這與他處理戰後世界秩序的手段有關。
在歐洲,很多人把黃瀚林跟“鐵血宰相”俾斯麥相提並論,認為黃瀚林是唯一能與俾斯麥齊名的級謀略家。
如果從影響上講,黃瀚林所做的事情,絕對過了俾斯麥。
當時,黃瀚林沒有直接提到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而是提到了一個相關問題:阿拉伯國家聯盟。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雖然在大戰期間,阿拉伯國家是中國的盟友,敘利亞、埃及、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在本質上是利益同盟。
這種同盟關係,很難在戰後維持下去。
要知道,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結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藉助中國,來抵消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最終實現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別忘了,納傑夫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前十多年就提出了類似的想法。
大戰結束了,還有什麼辦法能夠阻止阿拉伯世界大統一?
中國直接出面干預,顯然說不過去,而且會步美國的後塵。更嚴重的是,以色列已經成為歷史,如果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翻臉,在中東地區就沒有立足點了,也就無法藉助第三方來牽制阿拉伯國家。說得直接一點,到時候,中國只有直接出面,甚至要因此在中東引幾場戰爭。
毫無疑問,黃瀚林再自信,也應該知道,民眾絕對不會讓他在大戰結束後動戰爭。
結果就是,黃瀚林想到了歐洲聯邦,而且知道一個統一了阿拉伯世界的國家,不但對中國構成了威脅,也對歐洲聯邦構成了威脅。大文學
要知道,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容忍在周邊存在另外一個大國。
如此一來,當黃瀚林提出了阿拉伯問題,就與皮諾有了共同語言,而且很快就引起了皮諾的共鳴。
只是,皮諾不會輕易上當,更不會心甘情願的充當黃瀚林的打手。
問題是,在對待阿拉伯世界的態度上,皮諾的轉圜餘地比黃瀚林小得多,因為北非國家都屬於阿拉伯世界,而離中國最近的阿拉伯國家在印度洋西北,因此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對歐洲聯邦造成的影響大得多。
最突出的就是,歐洲聯邦不可能稱霸地中海。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即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與阿拉伯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阿拉伯統一運動展起來,那麼歐洲就會受到影響,而歐洲聯邦也就不可能統一歐洲大陸了。
當然,黃瀚林沒有這麼露骨的提到地中海的勢力歸屬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讓皮諾不可能拒絕的條件,即中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