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洋上製造一場超級海嘯,在沿海地區製造出縱深在一百公里左右的淤泥地帶,使美軍無法在中國本土登陸。

毫無疑問,這些瘋狂計劃的根源,都是對戰敗的無限恐懼。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情況就有所改變了。

隨著隊在戰場上穩步推進,一個接一個的勝利喜訊傳來,民眾對戰敗的恐懼感慢慢衰退,對美國的仇恨感也就慢慢淡化。

到了二零五四年,隨著隊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上取得嚴峻勝利,中國本土遭到轟炸的次數越來越少,戰火逐步遠去,中國民眾的情感也逐步變化,對美國的仇恨也就拋到腦後了。大文學

進入二零五五年,仇恨逐步被憐憫所取代。

當然,這得歸功於中國的戰時宣傳。

在宣傳機構的嘴裡,美國已經是一個被軍國主義控制了的**國家,成千上萬的美國平民被強制徵召入伍,然後派往戰場送死,大批美**人陣亡,美國人民正在國內反抗窮兵黷武的暴*。

總而言之,美國就是一個民不聊生的地方。

當時,很多宣傳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不僅僅誇大其詞,還有意醜化美國。

比如,在與美國國內情況有關的宣傳中,宣傳機構著重強調了兩點,一是絕大部分美國人不願意參軍服役,二是美國民眾的生活極為困苦。前者,宣傳機構把功勞歸到了美國民眾的覺悟上,即美國民眾知道這是一場由萬惡的寡頭資本家策劃的戰爭,而賣命的卻是平民百姓。後者,宣傳機構強調了美國為了打贏這場戰爭,把重點放在了軍事生產上,導致民生物資供不應求。

現實上,這根本就不是現實。

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國民眾的參軍積極性還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國的生活物資供應也非常充足。

只是,這些宣傳確實改變了中國民眾對美國的看法。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讓很多中國人相信,美國是一個值得憐憫的國家,美國人民也正遭到軍國主義政府的**。

到了二零五六年,隨著戰略轟炸全面開始,中國民眾對美國的憐憫,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上。

有趣的是,當時中國國內以至出現了反戰思緒。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很多民眾認為,不應該把矛頭對準美國的平民百姓,即便為了完全打敗美國,也應該打擊美**隊。

結果,中國的宣傳機構不得不刻意壓低戰略轟炸所形成的影響。

現實上,當時很多與前線有關的訊息都沒有在國內公佈,中國民眾只知道,軍隊正在走向勝利。

由此可見,中國對待美國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民眾的影響。

不管怎麼說,黃瀚林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國內民眾的態度,而民眾的態度,也最終決定了黃瀚林對待美國的態度。

協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也正是中國民眾意願所產生的結果。

後來,黃瀚林在訪問華盛頓的時候就提到,善良的中國人民,是美國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國人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協助美國完成戰後重建、修復戰爭創傷、走出戰爭陰影的是中國人民。

明顯,這種說法一點都不過分。

要知道,在大戰結束後的三年之內,中國國內自發為美國捐助的重建款就有上萬億元之多,而且有上千萬中國人前往美國,參加戰後重建工作,其中很多都在美國安家,最終成為美國公民。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特殊國情有關。

要知道,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只有不到一百五十萬軍民死亡,而中國在大戰迸發之前是一個男多女少的國家,男性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五十三,比女性多了百分之十,相當於大約六千萬人。

有趣的是,大戰結束後,中國是唯逐個個男性多於女性的國家。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大量中國男性移民他國,而且以去美國為主。

根據官方統計,在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內,大約有五千萬中國人移民美國,其中男性佔到了百分之八十。

如此大規模的移民,不可避免的改變了美國的人口結構。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國移民在到達美國之後,並沒有立即加入美國國籍,而是在定居十年、以至二十年之後才加入美國國籍。主要原因就是,繼續擁有中國國籍,能夠得到較高的社會福利,而這些福利能在美國供養一個家庭。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生育率最高。

在進入二十二世紀的時候,中國移民、移民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