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萬二千臺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探測器將無一例外的部署在某一顆較大的小行星、比如穀神星附近,以小行星做屏障,監視太陽系內的重力場『波』動情況。
最初的時候,牧浩洋覺得這項工程有點瘋狂。
要知道,在陸雯提出這項工程的時候,人類還沒能再次登月,連飛往火星都只存在於計劃之中。
所幸的是,這項工程並不瘋狂。
二零五八年初,陸雯就拿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即利用建造國際空間站,定期向小行星空間發『射』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準確的說,是發『射』攜帶了重力場『波』動探測器的宇宙飛船,而這些飛船不會留在小行星空間內,將在釋放出重力場『波』動探測器之後,對木星、土星、海王星與天王星這四顆巨行星科學探測,今後還將對冥王星、與冥王星組成雙行星系的卡戎星、同初柯伊伯帶的鳥神星與妊神星,以及更加遙遠的奧爾特雲進行科學探測。如果有可能,還將用來執行一些更加重要的宇航科學探測任務。比如,去搜尋那顆早有科學家預測,與地球處在同一軌道上,相差一百、即正好被太陽遮擋住的類地行星,即所謂的“地球映象行星”。
當然,最主要的探測任務,都集中在小行星空間內。
對人類來說,最近的寶藏,很有可能就是位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數百萬顆小行星。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與灶神星等多顆較大的小行星,還預測一些小行星上擁有極為貴重的自然資源。比如,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美國的天文學家就探測到了一顆直徑超過一百公里、完全由鐵礦石組成的小行星,或者說就是一塊巨大的鐵隕石,而其儲存的鐵元素,是地殼中全部鐵礦儲量的一萬倍。還有科學家預測,小行星帶裡,很有可能有一顆、或者多顆由重金屬構成的小行星。對人類來說,這些不算太遙遠的小行星,絕對是無價寶藏。
可以說,小行星的巨大價值,根本無法用財富來衡量,更應該重視其對人類未來發展產生的重大作用。
比如,在飛往宇宙深處的時候,就可以在小行星帶上建立前進基地,利用小行星上的資源生產與建造宇宙飛船。要知道,小行星的引力都非常小,宇航活動更加便捷,而且離處於太陽系中間的大行星非常近。
陸雯的計劃中,就將用大量宇宙飛船去探測小行星。
所幸的是,這項工程雖然規模巨大,但是實施的難度並不大,特別是在重力場遮蔽材料的生產技術提高之後,基一項簡單的工業生產工作了。至於重力場『波』動探測器與運載飛船,都是無人『操』作的。
當然,這項工程還推動了另外一項技術快速發展。
這就是量子通訊技術。
在該工程中,最大的麻煩就是通訊。如果使用傳統的通訊手段,那些部署在小行星空間的探測器發出的資訊,要到一個小時、甚至數個小時之後才能傳回地球,而且通訊裝置的功率必須足夠大,電磁『波』訊號在傳回地球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強度,也才能被地球軌道上的通訊衛星截獲。
如果有一種更加有效的通訊手段,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毫無疑問,最有效的通訊手段,就是量子通訊技術。
按照量子理論,兩個相同的量子,不管間隔多遠,其中一個量子發生變化,另外一個量子將立即發生變化,不受光速限制。也就是說,基於量子理論的通訊技術,不再受到空間距離的限制,不管空間距離有多遠,都能在瞬間傳遞資訊。
問題是,攻克量子技術的難度,似乎比克服反重力場技術還要大。
事實上,直到五十年之後,也就是一萬二千套重力場『波』動探測器全部部署好之後,量子通訊技術也沒有問世。
當然,不可否認,陸雯規劃的工程,直接促成了人類在量子技術領域的大發展。
後來,在國際空間站建成之後,由中國牽頭、三十多個國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物理學實驗中心”專案就啟動了,該專案的核心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造一個可以容納一萬名科學家的空間實驗中心。更加瘋狂的是,還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建造一個環繞地球的高能粒子加速器!
後來,正是這個巨大的粒子加速器,使人類敲開了量子理論的大『門』。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燒錢的浩大工程。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在戰後推行的基本國際政策,即透過大量燒錢的專案,消化掉在戰爭期間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