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階段,軍方就提出了要求,即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生產出一千克反物質。
正是為了達到這個指標,“中華”才設計得如此之大。至於對外宣稱的東西,只是用來蔽對手。當然,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務之後,“中華”肯定會成為高能物理學家研究基本粒子的工具。
與“中華”同期進行的,還有大推力深空火箭。
以向太陽的日冕發一枚兩億噸級氫彈為準,火箭的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必須達到一百五十噸。
顯然,這也是一個非常超前的專案。
要知道,在此之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僅能把五十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
受技術限制,參與研製的航天部提出了一個折中解決方案,即研製運載能力為五十噸的火箭,分批次發太陽探測裝置,在近地軌道完成組裝之後,再進入轉移軌道,工程難度將大大降低。
從技術上講,這套計劃的可行非常大。
在此之前,航天部已經為載人登月工程與永久空間站工程研製出了載重能力為四十噸的大推力火箭,只需要增加兩具助推器,就能把運載量提高到五十噸,確保在二零二九年初進行第一次發
軍方接受了這個方案,並且在六月初支付了第一筆資金。
作為配套專案,兩億噸級氫彈的研製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
在簽署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中國僅製造過當量為三百萬噸的氫彈,而歷史上最大的氫彈是前蘇聯製造的“恐怖的伊萬”,設計當量為一億噸,而試驗爆炸當量為五千萬噸。要設計一枚兩億噸級的氫彈,而且不能進行實彈試驗,只能完全依靠計算機,即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核爆炸。
難點就在這裡,畢竟氫彈技術早就不算先進了。
為此,軍方徵用了國家計算中心的所有資源。即便如此,前期計算也要耗時半年,剛好能趕上火箭的研製進度。
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用在彈頭上的隔熱層。
日冕的溫度高達兩千萬攝氏度,能在瞬間蒸發掉人類已知的任何一種物質,而彈頭必須在日冕內部引爆,所以必須研製出能夠抵抗高溫的隔熱層。已知材料肯定行不通,唯一的辦法是對彈頭進行強電磁遮蔽,用強電磁場隔絕日冕裡的帶電離子,在彈頭周圍製造出一層絕對真空。
如何做到,那就是科學家的事情了。
不可否認,軍事需求絕對是科技進步的第一動力。
依靠軍隊的強制體系,很多在平時根本辦不到的事情也能成為現實,而且軍事化的效率遠遠超過了平常時期。
正是如此,中國在二零三八年做的事,成為了新一輪競賽的起跑點。
雖然參與這場競賽的國家都不承認這是軍備競賽,但是毋庸置疑,任何突破的科學技術都會首先應用到軍事上,成為戰爭利器,而任何一個不想輸掉戰爭的國家,都會拼盡全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這也是一場砸錢比賽,看誰的資本更加雄厚。
真正高興的,恐怕只有像錢仲泰這樣的科學家了,因為國家間的競賽,為他們提供了和平時期永遠也得不到的便利條件。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F!~!
..
第八十六章 全面競賽
第八十六章全面競賽
軍備競賽對科技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早已得到驗證。
可以說,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大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都與軍備競賽有關。比如在美蘇冷戰時期,人類進入了資訊化時代、進入了太空時代、在基因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核能得到廣泛應用等等。反觀美蘇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年,技術上的進步乏善可陳,沒有取得一樣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
中美軍備競賽,再次把科技進步提高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上。
“中華”專案舉世震驚,可美國也搞了不少類似的專案。
二零一五年,美國啟動了“登陸火星”計劃,準備在二零三五年,把第一名航天員送上火星,並且在二零四五年啟動在火星上建立永久科研基地的航天工程,預計在二零六零年讓派送第一批航天員。
雖然這個專案已經三次延遲,登陸火星的計劃推遲到了二零四五年,但是美國一直在做著相關方面的努力,比如在二零二五年研製出了運載能力達到一百噸的超級火箭,並且計劃在二零三零年,建設一座為火星火箭提供支援的空間轉移站。在其他方面,美國的科研成果也非常顯著。最有代表的就是冬眠技術,即在飛